鄭安然(事工總監)
(親子性教育情報站,10月2022年)
近日在網上看到這新聞,值得父母留意:
//【當演算法不分黑白餵養資訊,就可能釀成悲劇】😥😥😥
英國的14歲少女茉莉輕生案經過長達5年調查後,官方認定「社群媒體」為茉莉的致死主因,是全球第一例政府認定的兒少因社群媒體輕生事件。😭
當莫莉使用Pinterest瀏覽、收藏關於憂鬱症的內容,Pinterest主動向莫莉發送了內容推薦電子郵件,標題為「你可能喜歡的10個憂鬱症內容」😿
莫莉在Instagram上總共被餵養觀看了138個包含自殺和自殘內容的影片,《BBC》也報導,在法庭上播放這名14歲少女Instagram帳戶上的影片前,驗屍官更警告說這些影像幾乎不可能被完整觀看,他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在觀看時不得不離開房間。
社會應保護無辜年輕人,社群媒體公司不應將他們痛苦,當作利潤與賺錢的機器。
對於如何推動新的網路安全法,以防止非法內容的傳播、保護兒童與成人,都免受網路有害內容的影響,進行演算法與警告機制的調整,都是政府與民間值得思考的議題。//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thright/posts/pfbid02fc3zkszKuGzbMExMzJpr4XxdrwjFQJT5njoRWpwpGEjFocXRySKtv75oGinrRGBZl)
看完這新聞後,想給大家 四個親子TIPS 🙌🏻
1. 📱父母可向已讀中學的子女分享以上新聞,問子女是否知道何謂「演算法」。(注意:向「已讀中學」子女分享只是參考。由於這新聞牽涉「自殺」,若向年幼子女分享可能會為他們植入「太難過也有自殺選擇」的思想,需要避免。因此家長可以視乎情況而決定是否分享。若然分享,需要最後補充一句:「若你有一天覺得很難過,你可以跟身邊的人傾訴,一定有出路」
2. 📱父母先明白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分析用家停留時間最長的帖子內容(代表觀看時間最久),再分析內容性質(如狗、食物、風景、動漫、比堅尼、某明星、運動、減肥、自殘、極端行為……),再「推送」更多相似內容給用家。後果是用家「愈睇愈耐、愈投入、愈相信」,令人本身的行為和思想放大,甚至變得極端。有學者解釋這是近年不同國家的政治兩極化的原因之一,成年人也如此,成長中的青少年更易受影響。
3. 📱父母宜留意子女如何使用手機,觀看甚麼內容(你也可向子女傾談你如何用手機,會小心甚麼,給他參考)。子女踏進青春期,首先與子女建立良好關係,讓子女習慣向你傾談手機內容。若青春期的子女想與你一齊看某個Youtuber的短片,應把握黃金機會,即使回家很疲累也努力與子女一齊觀看,觀看時盡量不要打斷及批評內容「無聊、粗俗」(當然,你可事後分享你的看法:「點解你鐘意睇這片? 媽咪想了解你多D……原來係咁,我就覺得……」)。「創造共同經驗」(如一齊看片) 對青春期子女來說意義重大,有家長反映一齊看片後第二天關係立即提升。即使子女沒有邀請你一起看,父母也可以問子女「最近睇開哪個Channel? 哪個YOUTUBER? 係咩?我未睇過,你開給我一齊看好嗎? 等我都Subscribe佢先……」即使子女覺得與父母有代溝,也會感動您願意進入他的世界。
4. 📱英國有研究發現青少年每天看Instagram的時數與憂鬱症的病徵成正比(即「愈看愈傷心」),而且少女比少年嚴重。父母宜特別留意和關心子女的情緒健康。研究指因看太多Instagram而憂鬱的少女只要每日比平時少看Instagram 30分鐘,情緒已大有改善。除了鼓勵子女少看Instagram,也可以多陪伴他們多作互外活動,如去樓下公園、博物館、出街看電影。也可鼓勵他們寫日記,與自己對話,有助子女認識自己更多,幫助將來找到自己的方向。
新聞來源
全球首例 英國官方認定:14歲少女輕生 死因是社交網絡
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821289/全球首例-英國官方認定-14歲少女輕生-死因是社交網絡
英國14歲少女莫莉輕生,調查認定社群媒體提供不安全內容釀成悲劇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求助網站和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23820000
利民會《即時通》:35122626
明愛向晴熱線﹕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