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際宣言維護LGBT以外性小眾的自決權利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英國組織治療和諮詢選擇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rapeutic and Counselling Choice, IFTCC)在2022年2月發表了一份國際宣言,為那些既非異性戀,又不以LGBT自居的人發聲,維護他們自決的權利。

宣言關於施行和接受治療和輔導的選擇,載有十個要點,呼籲世界各國、政府機關、人權組織、媒體和宗教組織,承認所有人均有自決的權利,去形塑和發展自己性屬身份、性屬感覺和相關行為的權利。任何人都可獲得支援,以實踐這種權利。

在性解放的世代中,任誰都可以發展自己的性屬身份和感覺,不是嗎?原來那些非以LGBT自居的性小眾,偏偏受到同志的歧視。

近年LGBT政客正在積極遊說世界各國禁止殘酷、傷害人和過時拗直治療、厭惡治療(aversion therapy)。這種禁止可說是爭議較少的。然而與此同時,政客卻一併以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之標籤,壓制那些選擇脫離LGBT生活的人的權利,連作出與拗直和厭惡不相關的支援轉向服務(change efforts),都同受打壓。

宣言正是要應對這種誤解和歧視。其首個要點明言,禁止所謂的更正治療將會侵犯了人權和自由,削去心理治療和輔導的選擇,亦都損害牧養、專業和父母的權利。

宣言的作者否定人的性傾向是天生和不可變,亦指出性別焦躁者患者沒擁有異性或中性的腦部。反而人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都有變化的可能。儘管支持性解放的人信奉性是流動的,然而性向的雙向流動--尤其流向異性戀--卻經常受到否認。

在非異性戀群體中為數最多的,是那些定義為「mostly-heteroseuxals」的人。他們部份人只想尋求按異性戀方式生活,但現行的禁制使他們失去尋找幫助的機會。當那些助人者確認性的多元可能時,卻被指斥干犯刑法:亦即參與不人道的更正治療。

禁制所謂的更正治療,是因為它不人道,傷害人。一個傷害都嫌多,禁制不是天經地義嗎?

宣言作者直接了當地回應,指出那些被控訴的治療和創傷之間的沒有因果關係,所有證據亦經不起考證。文中提供了一系列的實證和推敲,論證為了防止傷害而推行禁令的理據,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撐。即或是酷刑指控,也流於要脅噤聲,實質理據基礎薄弱。

現推行禁制轉向服務的LGBT政治,只批准符合與他們政治理念相乎的單一觀點,變相正在歧視那些不以LGBT自居的人--不論他們是否異性戀者--使他們不能獲得LGBT意識型態以外的幫助。尤其甚者,在近年性別焦躁愈趨年輕的情況,禁令本身危害到那些對自己性別不安的人,單單因為LGBT的政治信念,就犧牲了兒童和成人理應獲得的所需治療。

任何不以LGBT方式去提供支援的組織和專業人士,都在LGBT的遊說下被標籤為更正治療、恐同、恐跨,本身是一種欺凌。宣言直接指出禁制本身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延伸,最終壓制人的自由。宣言最後呼籲教會領袖不要支持禁令,否則只會埋沒了教會當代應有的牧養和專業輔導角色。

宣言獲得各國的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簽署支持,其中包括了在美加執業、撰寫《性別有自信》的臨床心理學家Melvin Wong。好些向來被性解放攻擊為保守的Pro-Family組織例如Christian Concern、Family First等,以及多國的後同組織亦有參與聯署。

聯署發起人之一Mike Davidson為IFTCC的管治團隊。該組織曾受到LGBT政客的狙擊,在2020年被巴克萊銀行終止捐款戶口。Mike一度曾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解釋他們的工作是維護人在流動的性向之間作出選擇的權利。

宣言全文:https://iftcc.org/the-declaration-full-review-document/#1st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Photo by Fa Barboza on Unsplash

Photo by Fa Barboza on Unsplash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