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婚姻幸福的機會?美國學者提出四個建議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Drew Coffman on Unsplash

盲婚啞嫁的年代,人先訂婚盟,再有性關係和孩子,再談戀愛關係。現代人為婚姻和戀愛鬆綁,人可以先選擇對象,建立戀愛關係,再有婚姻,再有性關係和孩子。隨著鐘擺效應,性、婚姻和戀愛的解放,發展到了一個相當寬鬆的地步:先有性關係,再考慮同居,試試建立關係,過程中甚至有了孩子,再談婚盟。

發展不一定是人類的進步。嚴謹的社會科學家,對改變有謹慎的觀察。性的解放--婚姻、戀愛、性和生育關係的疏鬆--似乎與婚姻關係質素的滑落有相互增長的現象。兩者同時發生,也不表示互為因果。有學者嘗試疏理出與婚姻質素互為影響的元素。

美國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Galena Rhoades及Scott Stanley進行研究。他們在項目中,追蹤了千多位在戀愛中卻未婚的成年人,他們婚前平均有5個性伴侶。有418位受訪者在追蹤過程中結婚。學者分析了這些人戀愛的經驗,以及觀測他們婚姻關係的質素。

#婚前性行為

婚前性行為會影響將來婚姻質素嗎?視乎你與誰發生性行為。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受訪者,相比那些在婚前曾與其他人發生性行為的人,只與自己(將來會結婚)的伴侶發生過婚前性行為的人,婚姻關係較好。

在性和婚姻關係的事上,似乎並非經驗愈多,表現愈好。反而,對女性來說,婚前愈少性關係的人,傾向獲得更佳的婚姻關係。

學者認為,婚前性行為不一定會破壞婚姻關係,但婚前有許多不同性伴侶令你將來較難獲得幸福的婚姻。

#戀愛的每個關口

習俗為戀愛設定了好些關口:首次性行為、同居、訂婚、結婚、有孩子…這些關口並非用作炫耀,亦非只為滿足親朋的期望。反而,它們提供了關係發展的藍圖,讓人在做決定時三思和計劃。

研究結果發現,在這些關口上「碌過」的人,亦即沒有刻意計劃,有意識地做決定的人,將來的婚姻關係質素較差。學者認為在每個關口中「做決定是有意義的」,因為有意識的決定反映了更強的承諾,之後更能依從和實現計劃。這亦解釋了為何所有文化源流中都具備儀式,為婚姻相關的重大決定加持。

「由於我們的關係重要,所以要花心思弄清楚自己在做甚麼。」

#見證婚禮的人

學者另一有趣的發現是,在婚禮上的人客與後來有更佳婚姻質素相關。當然,這不代表兩者有因果關係,亦即不能以邀請更多客人來令婚姻變好。

在學者控制了收入和教育水平等影響婚禮規模的因素後,學者依然看到人客數目與後來婚姻質素之間的關係。

於眾人面前許下承諾的典禮--婚禮--是承諾的記號和體現。學者推測,婚禮人數反映了一對新人有多受到身邊親友所支持/支援,而這與婚姻質素相關。

學者在總結中歸納出四個要點,指出提升幸福婚姻機會的一些建議:

1.     發展關係時採取「做決定」的取態,明白現在的決定有怎樣的結果,然後才為自己下決定
2.     與伴侶說說自己的背景和對將來關係的願景。例如,如果你已經與伴侶同居,或已經第三、四次結婚,說說你的經驗怎樣影響你
3.     考慮聽聽伴侶以外,第三方的意見。第三方可以是書、課程、戀愛工作坊或輔導
4.     如果你的伴侶的遭遇,有機會令你們的關係更容易變脆弱,一起找人幫忙。伴侶一起獲得輔導、治療和學習建立關係,對關係有利,這在實證上已獲得確認

參考文獻:
Rhoades, G.K., & Stanley, S.M. (2014). Before “I Do”: What do premarital experiences have to do with marital quality among today’s young adults? The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