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Karsten Winegeart on Unsplash
在西方社會,當青少年被評估為跨性別後,他們和家長在知情同意後,很快就能獲取荷爾蒙藥物或變性手術,使他們能呈現另一種性別。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性別肯定治療。
不過美國研究性別和變性的精神科專家Stephen B. Levine與他的同事在2022年發表文獻,揭示接受這種治療的人未能確保獲得充分的知情,然而性別身份的轉變、荷爾蒙藥物和手術卻對接受治療的青少年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呼籲各界急需重新審視性別肯定治療的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的過程由三個元素組成,包括了披露病情狀況、採取的治療方式和另類選擇(所涉及的好處、危機和不確定因素);評估病人和照顧者有多理解資訊,以及評估有否足夠能力去做醫療決定;以及獲取意為同意的簽署。
Levine團隊認為現時性別肯定治療帶來了醫療倫理的失陷--採納治療者有機會未獲得充分的知情同意,而問題出在四方面:
一、跨性別現象在十年內急速冒起
青少年的跨性別風潮在七年前(按:2015年,亦即美國通過同性婚姻那年)急劇冒起。那些定義為性別非男女二元的人承受著一系列的精神問題。在急速變化下,即使性別肯定治療的好處也難以獲充分討論,更遑論要探討其危機和不可控的後果。醫療壓力驅使評估略過精神健康部份,直接處方荷爾蒙藥物。缺乏評估削減了病人的自主權。
二、專家持有錯誤的假設
採納性別肯定治療的醫護專業有幾個令人質疑的假設,其一是他們傾向相信,變性能夠減低跨性別青少年的心理壓力和抑鬱等問題。採納性別肯定治療又假設了這種介入方式是一種標準做法,儘管這種治療的現有成效是極無保證。反之,現行業界催促使用這種療法的人,需要留意它對生育、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威脅。
Levine團隊提出五個科學觀察,質疑廣泛採納性別肯定療法作為標準的假設:
1. 性別焦慮和性別不一致的診斷準則,以及需要醫療介入的條件,仍在不斷轉變
2. 還未有具說服力的臨床實驗(如:RCT)證明其成效
3. 追蹤研究的結果不一,一些高質素的研究均未能證明治療對精神健康有持續幫助
4. 想變回原本性別、精神承受更大痛苦、患上其他身體頑疾、就學、就業和社交調適較差等各種不良後果,均未有數據,令接受治療者對危機難以知情
5. 單一時間點研究結果持續顯示,接受治療的成人仍有嚴重的精神健康、社交問題和自殺個案。青少年處境比成年人更加脆弱,接受治療更具爭議
不過其他另類的方式,包括精神治療、觀望等做法,都同樣承受著上述的質疑。這是兒童和青少年家長在充分知情同意前,所需知道的訊息。
學者認為最有問題的假設,應該是某些醫者相信年青的病人是「身體搞錯了」。這種約化思想使醫者直接一頭栽進改造身體的療法之中,儘管現有證據顯示腦部、內分泌等生理出問題,絕非性別不一致的決定性成因。
三、評估過程的質素令人疑憂
若果評估跨性別狀況,單是依靠青少年的自我感覺,這很容易。但現實上專家卻要去分析這種意識的發展過程,還包括了暸解孩子的成長經歷、童年面對的逆境、相應在身體和認知的不利因素、不幸的父母教養或家庭處境,以及社會文化處境。後者才是適切的評估。
Levine團隊批評現時西方對於診斷性別焦慮的青少年太過倉促,評估的質素低落,只管提供「肯定」作為診斷和治療。
四、所提供的資訊未完善且不準確
作為病人及其家人,需要知道的事情專業而複雜,但大多都沒有得到充分知會。
學者在文中陳列大量證據和解說,本文只能略舉一二。例如,學者文中陳列實證數據,指出兒童性別不一致並不持續,有自然疏解的情況。學者解釋了為何變性做法對於身心健康的長期影響,以及其沒有成效的原因。還有,「變性或自殺」的假二元對立敘述,怎樣使人陷入「一定要變性」的迷思……
在性別肯定治療下,青少年和家人都嚴重地缺乏資訊,未能作出充分知情下的同意。
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陷入跨性別的疑難,不知如何面對,筆者除了鼓勵你找精神科專家幫忙,這文章所提供的資訊也值得一讀。
延伸閱讀:
Stephen B. Levine, E. Abbruzzese & Julia W. Mason (2022): Reconsidering Informed Consent for Trans-Identified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DOI: 10.1080/0092623X.2022.2046221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