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虔誠同時有利和不利人的性滿意程度,矛盾現象何解?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宗教信仰影響一個人的性生活。多年的研究下,有學者大膽提出一種二元觀點去解釋兩者的關係:信仰程度是以間接的方式影響人在性生活中的滿意度,而且經兩個不同的途徑,呈現不一致的現象:
1.     虔誠的信仰提出「性是神聖」,從而有利一個人的性生活
2.     信仰使人產生罪疚感,不利一個人的性生活。

加拿大學者Nathan Leonhardt與團隊嘗試驗證這個說法。

他們透過Amazon的MTurk平台上找到1,659位在至少兩年內與人有穩定性生活的人,接受調查。研究員了解他們對信仰的看法和虔誠程度、在性方面的自我壓抑、對於「性是神聖」的看法,以及性生活的滿足程度。

學者指出,結果顯示了信仰虔誠程度與性滿足的關係複雜。

最為明顯的結果是,受訪者的虔誠程度會經由「性是神聖」的觀念,從而有利他們對於性生活的滿意度。這與之前的研究結論相符。

是教徒與否,並無關係。因為受訪者中一半人是基督徒,其餘一半屬於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學者設計的問卷容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填寫,也不論他們是未婚或同性伴侶,他們都有人認為性對於他們二人是神聖的。

換言之,認為性關係是神聖──與別不同──有利男女的性生活滿意度,以及精神健康。

性生活不滿足,有心理學說假設是由於人壓抑自己的性慾。學者的確找到這方面線索。性壓抑與性滿足成反比。不過要說是由於人對宗教虔誠,從而產生壓抑,卻又不成立。因為證據並不支持「信仰的虔誠程度以性壓抑此途徑,使人在性方面不得滿足」這說法。

學者進一步分析信仰的二元特質。

雖然男女都因「性是神聖」觀念而間接令性關係更加滿足,但在統計學模型中同時可見,信仰虔誠本身與性生活滿意是直接形成反比例的;亦即男女愈傾向虔誠,其性生活愈傾向不滿意。為何兩者出現反比?後者可能與受訪者戀愛關係的穩定持續有關,有待進一步拆解。

換言之,儘管未能獲得圓滿解說,只是信仰虔誠似乎真的具備了二元性質:同時有利和降低性生活的滿意程度。

文獻參考:
Leonhardt, N. ,Busby, D., Hanna-Walker, V., & Leavitt, C. (2020). Sanctification or inhibition? Religious dualities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Faculty Publications. 4649.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