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Nathan Anderson on Unsplash
為智障人士提供性教育,殊不簡單。
荷蘭心理學家Dilana Schaafsma與團隊以嚴謹學術系統檢閱了30年文獻,為這項特殊性教育尋求更佳的出路。
世衛組織指出,性健康遠超於不受疾病困擾,還要讓人在性的權利上獲得尊重、保護和滿足的機會。但在智障人士群體,距離實現這願景還有很遠的路,因為他們:
• 承受性侵風險,是常人的三倍
• 較難維繫友誼或性關係
• 較難理解自慰、懷孕、發生關係的處境和同性關係等知識
• 私隱受限;性的表達被職員或親人限制
• 女性對於性的感受負面,並視為滿足男性的事
要為智障人士進行性教育不易。不論職員還是親人,談性本身是難以啟齒,所受的訓練亦不多。即使要談,亦以保護和回應傷害為主,難以全面支援性健康。
#五個主題 逐步探討性教育的教學材料與方法
Schaafsma團隊在已存文獻中搜出838份,從中篩選出20份符合條件的文獻,整理前人在特殊性教育上的貢獻和妙法。學者得出五個相關主題:
1. 教學材料:知識、態度和技巧方面
2. 傳遞性教育的理論:學者認為此項是改變教學質素的關鍵
3. 教學設計
4. 量度教學的成效
5. 歸納特別具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整體來說,智障人士的性教育還有待發展。
學者認為現有的教學材料涵蓋的題目,一般都較「大路」籠統,大部份沒有特定的階段和目標。只有一份提到自我保護,能算是充份和完善的性教育嗎?
學者未發現眾課程獲得有系統的理論和實證支持,並解釋相應的理論在現階段仍相當缺乏。文獻亦沒有詳細展示教學的執行。學者初步評估,認為示範和演練技巧等方法成效不錯。它涉及三個重要的元素:
1. 資訊和指示
2. 示範和以角色扮演進行演練
3. 在實際生活場景評估學員的掌握
20份文獻中有13份指出,學員獲得更多性知識,5份提到學員懂得保護自己的技巧,包括口頭拒絕別人的性要求、離開該場景、向別人訴說發生甚麼事。另外8份還提到社交技巧和約會等技巧。20份文獻中只有3份提到學員的態度獲得改善--變得開放。
學者認為由材料、目標而至有效方法,在現階段均有待開發,並提出幾項建議。開發者需要在回答「做甚麼」之外,還要「為何」要學。這關乎背後的理論基礎。由於障礙不少,設計項目者需要在可行、符合倫理和有效之間,取得平衡。設計者需要為性教育設定界入的藍圖(mapping),建立符合理論的方法,以及清晰和具體的目標。
文獻參考:
Schaafsma, D., Kok, G., Stoffelen, J., & Currys, L. (2015). Identifying effective methods for teaching sex education to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2(4), 412-432. DOI: 10.1080/00224499.2014.919373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