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齊為何要結婚?回應「最重要只是心態」和「結婚都會離婚」

鄭安然(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

 

近日,網上論壇有人分享自己的婚姻故事,標題為「好彩冇婚前同居,先可以同老婆一齊」,表達他與妻子在婚姻初期有無數矛盾和衝突,甚至閃過離婚的念頭,但最後因為婚姻的承諾和婚姻文化令他們繼續堅持。一方面記起自己婚姻的初衷,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籌備很久的婚姻,不想太快結束,也覺得如果離婚要跟家人交代十分麻煩。當他們堅持下去,發現當初的衝突在不知不覺間慢慢解決和適應,令他發現婚姻可以幫助他與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反而經歷困難後更加甜蜜。他設想如果自己昔日同居,就會很快覺得不合適而分手,不能與今天的老婆一齊,將會成為他一生遺憾。

很多網民留言因這個故事而感動,看到婚姻的意義。但也有部份留言提出質疑。第一類質疑留言認為是否婚前同居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承諾一起的心態,甚至進一步認為兩個人一齊,婚姻與否不重要。第二類質疑留言認為「結婚都會離婚,婚姻沒有甚麼價值」。以下我會嘗試回應以上兩點,從而指出婚姻對個人、關係和社會的價值。

回應「最重要是承諾心態,婚姻與否不重要」

承諾心態是重要或必要(necessary),不代表只有承諾心態就足夠(sufficient),以致婚姻變得不重要。因此這說法混淆了必要條件和充份條件,我在文章最後也會處理這問題。

心態與婚姻互相補足

從人性和經驗角度看,心態很多時候不足夠,需要外力幫助。例如一個人很有心讀外文(例如日文)。若他付學費上課程,遲交功課或曠課可能會拿不到證書,甚至可能被懲罰,如罰抄,這比起他透過看YouTube 看書等「自學」外文方法更容易達成目標。即使過程中有「不情願及內心咒罵老師逼迫自己」的感覺,但其實都是「幫助」他達成當日想學好外文的「心」。有些人會看到這個過程很「辛苦」,不明白為何他「攞苦黎辛」;但亦有一些人會覺得「他真的很熱愛這個外文」,願意進入一個有規律、「被人鞭策」和不令自己輕易放棄的課程。因此,以上例子說明在不少情況下,單憑有心是不夠的,甚至當一個人真的有心去學好一種外文,他會希望付諸行動,進入一個刻苦的課程學習;而這個課程也會幫助他更容易實踐他學外文的心態。

婚姻也是同樣邏輯,一個人如何能單憑自己的心態堅持一生不離不棄的承諾?婚姻幫助人堅持昔日一生一世的承諾,就好像需要付學費參加課程,婚姻需要向入境處申請及等待一段時間,不少人更會投放心力籌備至少一年(社會的婚姻文化),這過程令不少人更清晰自己即將結婚的心態,避免一時衝動。也因為投放不少成本和時間籌備,婚後即使立即遇上衝突,閃起離婚念頭,也不會有太大動力付諸實行。(像「好彩冇婚前同居,先可以同老婆一齊」的網民分享)

此外,法例要求結婚的人在至少兩名見證人面前讀出誓言,不少人更會宴請親朋,有更多見證人和舉辦一些儀式,令新人肉眼看不到的承諾變得具體清晰。有心理學研究指出,有正式婚禮儀式的夫婦與較好的婚姻質素呈現正比關係。也有心理學研究指出,婚禮來賓的數目與較好婚姻質素呈現正比關係。學者解釋,在眾人面前表達誓言能夠強化一個人的心態,幫助人更容易言行一致。婚姻的外在規範(如離婚的法律規範,例如條件和程序,容易令人覺得麻煩而避免衝動離婚或因小事而離婚;文化規範,例如不鼓勵離婚的文化和需要向家人交代等)也幫助人有「沒有離開選項」的心態,衝破眼前關係的難關。其實這心態沒有什麼壓迫性,只是當日自己的婚姻初衷,令人更具愛對方一生一世的「積極自由」(positive freedom)。

婚姻作為社會公共制度的原因

但若然婚姻只是好像學外文一樣滿足個人興趣,也不用成為公共制度和法律。為何不把締結婚姻的權力下放給民間機構,就像學外語一樣,讓民間機構約束選擇婚姻的人士?

若要成為社會公共制度,婚姻不能單單幫助人繼續履行昔日的心態及對關係有好處,更加要對社會有共同好處(或共同美善,common good),才有原因成為公共法律制度。例如香港的強制教育是公共制度,不容許某範圍年齡人士不上學讀書,這制度其實比婚姻更「霸道」,至少婚姻可以選擇。但我們都明白,這制度的目的是幫助人不用成為文盲,也能幫助他們更能認識世界,學習群體相處及基本紀律, 對他們有好處。同時令社會有更多有教育水平的人士,使社會成為更美好和更有發展的地方(例如醫學發展)。因此,即使十個有九個學生都不想上學讀書,最喜歡八號風球不用上課,但他們都需要在十萬個不情願的情況下「被迫」繼續上學讀書,以致自己的學業能力在不知不覺間成長,發展將來在社會生活、工作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和積極自由,也對社會發展有長遠好處。

婚姻也是如此,不少學者也指出婚姻和夫婦的身心健康有正面關係,也令一旦出現的孩子能在一個父母關係穩定的環境成長。因此婚姻也跟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正面關係(相對其他家庭結構)(參《婚姻的社會價值——從社會科學得出的三十項結論》)。如果說下一代上學接受教育是社會追求的共同價值,對社會有好處,那麼下一代能夠在父母穩定關係的環境下健康成長,比教育制度帶來的社會好處來得更基本和首先,是更重要的社會共同價值。因此婚姻作為一個公共社會制度有其重要原因。只是今天的婚姻文化和價值逐漸瓦解,才會令有些人只明白強制教育的目的,但不清楚婚姻制度的目的。以下我會對這種文化作出回應。

回應:「結婚都會離婚,婚姻沒有甚麼價值」

有些人即使頭腦上認同以上說法,也會從個人看到明星離婚或家人離異的經驗,質疑婚姻的個人和社會價值。他們常見的説法是:「結婚都會離婚」。我在一次中學講座帶領討論時,一位女同學說婚姻帶來保障,立即引來另一個男同學以這句話反駁。有些人甚至因此推論出,只要大家願意一齊,一生不結婚也可以。重新強調心態的充足性。

不恰當假設

以上說法假設了離婚越趨普遍的現象反映婚姻沒有價值,從而推論出是否結婚也沒有分別,但這裏犯了不恰當假設的謬誤。舉一個例子,設想在一個社會,病人看完醫生後遲遲不能康復甚至病情惡化,這情況越來越普遍,然後有些人說如果有病,看不看醫生也沒有分別,甚至建議倒不如自行上網找資料買藥自行醫治。這說法假設了看醫生後病情沒有改善反映「看醫生」本身沒有價值。但這假設是不必然的,因為有可能只是因為其他原因,例如越來越多病人忘記準時吃藥、藥物質量下降、病毒種類過多以至醫學研究開始跟不上、病人過多以致醫生容易誤診等,不一定代表看醫生已沒有價值,以致有病可以不用看醫生。

同樣,不少人認為結婚後就應該不會離婚,但離婚越趨普遍,因此開始認為婚姻沒有想像中的價值。但離婚越趨普遍不一定反映婚姻已沒有價值,可以只是反映了其他原因。而相信不少人也會認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今天越來越多人憧憬浪漫愛情;覺得「壞的東西要拋棄,而不是修理」;認為責任是吃力辛苦;忽略一生承諾的重要和能力等。因此更多人在價值觀矛盾但很有感覺的情況下衝動結婚;以為婚姻等於婚禮,不知要維持婚姻等。但這不代表結婚已沒有原來價值,不會幫助二人關係幸福穩定。而當「結婚也會離婚,所以結婚沒有價值」的文化普遍,不但不會改善人們的關係穩定度,反而會令更多人對婚姻失去希望,沒有承諾和堅持的動力。因此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拆解這些迷思,為婚姻文化加一點正力量,重燃人們對婚姻和承諾的盼望,更願意堅定心志,有一段幸福穩定的關係。

混淆了必要條件和充份條件

有些人會認為浪漫愛情的心態正反映其中一種不健康的婚姻心態,因此只要大家心態正確,結婚與否是沒有分別,結婚只是額外的儀式。我在第一段已指出婚姻不純粹是額外的儀式,也會令心態更清晰、具體和加強。但我想在這裏指出,這種說法混淆了必要條件和充份條件。健康的婚姻心態是十分重要,但不代表婚姻沒有幫助夫婦維繫關係的價值,兩者是互相配合。好的心態是婚姻穩定的必要條件之一,但非唯一條件。

因此,「婚姻幫助夫婦維持一段長久穩定美滿的關係」並不是說所有人進入婚姻都一定不會離婚或有一段幸福長遠的關係。若有人在婚姻關係中離婚或不幸福,並不代表婚姻沒有幫助夫婦維繫幸福長久關係的價值。當一個孩子發高燒,即使醫生有機會開錯藥、斷錯症,令他的病不能痊愈甚至惡化,但他的父母仍然會立即帶他看醫生。「結婚都有可能離婚,因此結婚沒什麼用。等於說看醫生都有可能病情惡化,因此有病不用看醫生」。

總結

「好彩冇婚前同居,先可以同老婆一齊」一文的作者使用了單車比喻婚姻與同居。婚姻是「沒有不騎單車的想法」,然後損手爛腳後慢慢學懂踏單車。同居是「看看自己是否適合騎單車」,然後損手爛腳地認為自己不適合騎單車。我認為社會缺乏這類型的故事,希望更多仍在婚姻的人士,可以與新一代多分享自己「一生一世承諾」的美麗,這美麗不在於大家舒服自在,沒有矛盾衝突,而是在青筋暴現和傷心欲絕的情況下,如何仍然能找出繼續走下去的關鍵,如何因為克服衝突後變得更美麗,彼此成長。

參考:

「好彩冇婚前同居,先可以同老婆一齊」(Instagram: couple.murmur)

https://www.instagram.com/p/CcP5L1IpsKi/

 

Before “I Do”
What Do Premarital Experiences Have to Do with
Marital Quality Among Today’s Young Adults?

http://nationalmarriageproject.org/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4/08/NMP-BeforeIDoReport-Final.pdf

 

《婚姻的社會價值——從社會科學得出的三十項結論》

http://www.scs.org.hk/downloads/%E5%A9%9A%E5%A7%BB%E7%9A%84%E7%A4%BE%E6%9C%83%E5%83%B9%E5%80%BC.pdf

https://issuu.com/hkscsbooks/docs/_e3_80_8a_e5_a9_9a_e5_a7_bb_e7_9a_8/1

Photo by Caleb Ekeroth on Unsplash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