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歲結婚危危乎 拒絕婚前同居更大保障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Photo by Candice Picard on Unsplash

幾多歲結婚好?

廿歲出頭,事業起步「搏殺」期。許多人都會想,先建立起事業,到3字頭(30多歲)才考慮結婚。有種普遍的印象認為,太早結婚,離婚機會更大。當人等到30多歲,才開始有更豐富的社會歷練和成熟心智,就會做到更好的人生決定,更能成為別人的好配偶。事實上香港女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是30.4;男性則是31.9,這與美國的數字相約。

美國社會學家Nicholas Wolfinger曾在2015年發表樣本接近萬人的研究,指出相比那些到接近30歲才結婚的人,20歲出頭就結婚的人有更大機會離婚。而過了32歲才結婚的人,每遲一年才結婚,離異的機會增加5%。這似乎反映了30歲前後結婚,有著某種潛藏的好處。

近月有新的研究。

家庭研究學院(ifs)在剛過去的12月發表報告,分析了一個從《家庭增長全國調查》數據而進行的研究,發掘結婚年齡、同居、離婚和信仰各個變項之間的關係。他們參考Rosenfeld及Roesler的分析,動用了追蹤長達25年的美國政府統計資料,取得53,000位18至44歲女性組織家庭歷程為樣本。

學者控制了一系列的因素,包括在哪種宗教信仰下成長、他們自己和父母的教育水平、族裔、家庭狀態等等。

在有信仰的家庭下成長的人,不論是基督宗教徒,還是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他們在成年階段時,較少兩成機會步入同居的關係。不單如此,基督教福音派的信徒以及其他宗教信徒顯然更傾向不會婚前同居,而會直接結婚。

研究同時指出,同居與早婚一樣,都是提高離婚機會的因素。

研究顯示,在有信仰的家庭下長大的人,他們少一成機會步向離異;即使他們是在25歲前結婚,離異的比率還是比較低。學者認為,過早結婚的風險受到家庭的信仰背景所補償。

然後學者進一步分析發現,那些直接進入婚姻而沒婚前同居的人,不論其信仰,都有差不多的離異機率。這意味著,沒有婚前同居似乎是保護婚姻關係的因素;而因為那些有宗教信仰的群體,受信仰價值觀影響,傾向不去婚前同居,衍生出較少離異機會的現象。

單單分析同居關係,那些最終分手的人的機率,比婚姻最終離異的高出約20%。換言之,同居本身就是較為不穩定的關係。結合那些有信仰背景成長者的人較少離異的現象,學者推測,家庭的宗教背景本身鼓勵年青成人進入婚姻關係,多於尋找同居關係,這就變相提升了關係的穩定性。

換言之,民間智慧認為臨近三十結婚更好,似乎符合了社會學對婚姻穩定的分析結果。不過單單等到近30歲才結婚並不充分,還要避開婚前同居為關係所帶來的不穩定風險。

文獻參考:
Stone, L. & Wilcox, B. (December, 2021). The religious marriage paradox: Younger marriage, less divorce. Research Brief of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https://ifstudies.org/ifs-admin/resources/ifsresearchbrief-religiousmarriageparadox.pdf

Rosenfeld, M.J. and Roesler, K. (2021),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A Reply to Manning, Smock, and Kuperberg. J. Marriage Fam, 83: 268-279. https://doi.org/10.1111/jomf.12744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