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父母在家性教育 怎樣與孩子談單身?

作者:文恩曦

Photo by Surface on Unsplash

在一切以先,你要明暸教會裡溝雜著「愛情至上主義」。

愛情至上主義悄悄與教會接軌

教會裡,信徒唱的流行詩歌,歌詞經常像極了愛情。不只一次,唱了一句,下一句就接上了流行情歌,就像「我愛祢,愛著祢」,接上「就像老鼠愛大米」。

教會的愛論,與愛情至上主義接軌,是一件少被察覺的壞事。

愛情至上主義者信奉的是浪漫與激情。即使全世界都反對,天崩地塌,感受到與愛人在一起就夠了。愛情至上主義使人追求滿足自我,走向一個無底的黑洞,吸收別人的承認、愛和付出,消化了對方本身。

婚姻不是婚禮,偏偏愛情至上主義是倒行逆施。愛情至上所遺禍的舖張婚禮,讓新人自己獲得戀情主角的身份,卻忽視基督教所言去愛的見證。

愛情至上的愛,與基督教的愛,(概念上)有甚麼分別?(事實上)還有甚麼分別?

愛的定義是捨己

基督教的愛是雙方都向對方交出自己,是一種持續地自我犧牲的愛,是捨己。

愛是動詞,不是一種「很愛、很愛」的滿足心理。

在戀愛中,向對方交出自己是一個終極的目標。感到被愛和滿足,只是雙方都為對方捨己(去愛)而延伸出來的感覺,本身不是「愛」。

基督教述說的愛情,是會有不能「滿足自我」的時刻。舉如A君一時盲目沒去捨己(去愛),B君是感到不被愛和不滿足的,即使如此B君的愛仍然會要求自己向A君付出,並且邀請A君再一次回轉過來去捨己(去愛)。

當人相信愛情為至上,沒有愛情的單身者就被扭曲成為低人一等。剩女的負面標籤,毒男的怨毒,全都反映愛情至上主義怎樣遺害。

在家性教育 談單身的三個步驟

性文化學會策略性地鼓勵父母要在家與子女上性教育,是因為深信在學校、社會和媒體上的性教育,總是不及父母自己教的為好。

單身真的是次一等嗎?不。不過父母大多數是已婚的;一般而言,人至少也在性結合後才能成為父母。父母既不是單身,怎樣說單身與婚姻都是美好?

在家與子女應付「單身」這課題,父母有這三個步驟:
1. 首先要檢視自己對於單身的看法
2. 再活出真正捨己的婚姻
3. 決定還是單身日子要做的服侍

步驟一:跟孩子解釋「爸爸和媽媽是怎樣處於單身」

將婚姻與單身對立起來的,是愛情至上主義。

細心想想,即使已婚的人,他們在戀愛和婚姻之前都是單身的;他們在人生最後幾年的時間,亦很有機會重新面對單身;甚至不幸的說,有些人重新回到單身的日子,可能比想像的更加早。

任何人都要學會單身。更清楚地說,任何人都要學會處於沒有伴侶時的那種獨處。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肯定單身的價值,認為沒有嫁娶的人,若像他一樣維持單身,是一件好事。教會傳統上也認為耶穌是單身,而無論如何,耶穌承認為了天國的事而不分神應付婚嫁生育(耶穌年代的婚姻與生育觀念遠非性解放下那樣分崩離析),是神所呼召的使命。

筆者設計一些問題,助每一位父母好好地想想,再跟孩子討論:

1. 到底你年輕時是怎樣經驗單身的?
2. 過去不斷追尋戀愛,有否令今天的你感到哪兒不對勁?
3. 回想單身有甚麼美好的地方?
4. 單身時能夠好好獨處,怎樣對戀愛和婚姻有好處?

步驟二:活出捨己的婚姻見證

「婚姻(和生育)是神的禮物,即使一生人中有否結婚,人都離不開這份禮物。」這是真的,不過我們都要弄清楚「禮物」的真正意思。

愛情至上主義者告訴你,既然婚姻是禮物,那麼沒有結婚的人就是沒有禮物;是失敗者;是不被神所愛。因此單身者是次等。

人在被造時,是獨個兒的。

神認為「有個伴」十分好,但有伴卻沒有使人「獨個兒」的特性消失。神學地說,婚姻(戀愛)沒有使人的位格被消化掉。反而是透過捨己,滲入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位格。儘管你感到有點岔開話題,但其實這種男女婚姻的共融,貫穿整本聖經,就像一個記號一樣,讓任何一個在世的人,都能具體地「見識到」基督和教會的捨己和共融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禮物。

愛情至上主義是古蛇,把話說得似是而非。禮物真是禮物,但卻不是牠所說的那份個人的、滿足自我的禮物。

男女婚姻作為一種神所設定的禮物,把每一個人的起點,都放在男女終身結合之中。任何人都能夠從一段活出捨己(去愛)的「婚姻」關係中,得到良好的孕育、充分發展的人格、懂得捨己的模樣——這就婚姻是禮物的意義。

先不論婚姻關係因罪而變得缺失——有時這記號的光芒都在愛情至上主義之下燃燒殆盡——沒有結婚的人,不在也來自這份預設為很好的禮物之中嗎?

婚姻本身對每一個人來說都理應是一份禮物,而非「我」能夠結婚就等於獲得禮物。

我們都得先把禮物從愛情至上主義的個人、滿足自我,解放出來。讓孩子明白婚姻真正的「禮物性質」,是要由父母的婚姻關係的身教開始。父母你們願意以為對方付出(而不是獲得滿足)作為愛的終點嗎?

父母身教,讓孩子在回憶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肯定、被重視的,以致能夠說,「我兒/我女,不論你將來走上單身還是已婚的路,你都充滿美好和價值。這反映在我們對你的愛之中。」

步驟三:問問孩子「還是自由自在,不被婚姻和孕育孩子所束縛的日子,你想把自己投身給哪一群人?」

筆者能夠說,當你能夠找到機會,與孩子弄清楚前述的兩個話題,你們已經是很棒的父母。

只是無論你多麼愛主,我都得坦白地說,對孩子來說朋輩壓力是極真實的。在一個愛情至上主義的世界中,孩子怎樣能站立得穩呢?

你和孩子都需要認識,教會傳統裡有些人是決意和被呼召成為單身的人。這不是說要你們跑進修道院,而是重新珍視背後「嫁給基督」的那份愛。

愛是交出自己。婚姻之愛的表達對象,是回應神的藍圖(呼召),向配偶交出自己,孕育生命。那些決意不婚的人,就是回應神的藍圖,向基督交出自己,孕育教會,「結出許多子粒來」。

即使後天將要舉行婚禮,也同樣可以取消作罷。你的孩子很難知道,自己將來會否結婚,跟誰結婚。

孩子年少,更適宜把單身視為現在的生涯階段。在單身階段要想的是服侍人,而不是怎樣一頭栽進愛情至上主義的自我滿足之中。

趁還在單身、幹勁十足的年少日子,父母和孩子都須轉移回應這個生涯階段的呼召,著力思考怎樣去服侍這個世界。這也符合基督的教導。

父母至少可以考慮這樣做:
1. 陪同孩子尋找自己服侍的心志
2. 為他們累積更多服侍人的技能和工具
3. 開拓孩子服侍的眼界

要與孩子談單身,你現在應該有更好的準備了。

延伸閱讀:
Kinne, L. (2021, July 27). Teach Children to Value Singleness. The Gospel Coal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children-value-singlenes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