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欣(項目幹事)
20歲的美國少女凱拉(Kayla)日前在Youtube上載了一條影片,講述她的後跨故事(Detransition),以及對ROGD(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速發型性別焦躁現象)*孩子的家長一些建議。凱拉的故事曲折離奇,她對自身的身份亦極為迷惘:曾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者,後來有4-5年時間認為自己是男同性戀者兼跨性別男性,注射男性荷爾蒙一個月後,到最近開始接納自己原生性別——女性的身份。這位年僅20歲的少女究竟經歷了什麼?這對現時的世代有什麼提醒?
*ROGD是指在青春期發育期間或稍後才突然出性別焦躁的現象,被認為很可能是後天形成以及錯誤處理自身創傷下的結果。ROGD首先由利特曼博士(Dr Lisa Littman)提出,她重申當年那研究屬觀察性的,而非臨床研究。目的是探究最近十年歐美青少年性別焦躁情況急升的現象。ROGD備受爭議,尤其受到跨性別團體的攻擊。但這概念仍受到不少人的支持,凱拉便是其中一員。
Detrans Voices: Personal vlog by Kayla, 20-year-old detransitioned woman.
階段一:自認是女同性戀者(以及與性相關的經歷)
自九或十歲起,凱拉花大量時間在互聯網。由於父親有嚴重的酗酒問題,家中不便朋友來訪。而母親一直忙於工作,亦無睱帶她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凱拉認為這是她無法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的原因之一。
沉迷在互聯網的世界,凱拉閱讀到很多男男的愛情小說。在10至13歲期間,她與比自己年長8歲的女網友,玩有性意味的角色扮演遊戲,她幻想自己是兒童節目中的男男角色。
無拘無束地在互聯網裡,她觀看了許多色情影片,最先看的是性化了的卡通人物的圖片*。凱拉說她那時還未有首次月經,但已在吸收這些不洽當的性知識。此外,凱拉在10歲時已寫了首本色情小說。
*筆者想起「小夫我要進來了」這類性化了的卡通片故事,或稱「BL同人漫畫」。
在現實生活中,凱拉發現自己喜歡同性,但她不懂得如何理解男同性戀以外的同性戀關係。11歲,她開始觀看女同性戀色情影片,也有看男同性戀的,但沒有觀看異性戀間的影片。
凱拉自認是女同性戀者,但同時也很喜歡男同性戀者。她作男性化的打扮,在五年級時,她的乳房開始變得豐滿,那時她很討厭穿胸圍。她也討厭月經,因為在電視常聽見厭惡女性的笑話(misogynistic jokes)*。她誤以有月經就會使她變得刻薄和易怒,然後沒有人會喜歡她。她對女裝和化妝品都很反感,並且想要男性髮型及穿男裝。11歲時,與女網友說她想當男孩。網友揭穿她想做男孩,只是因為她想與女孩戀愛。
*或稱sexist jokes,即是一些歧視女性的笑話。
凱拉喜歡女孩,但談戀愛方面並不成功,並且亦沒有得到成年人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階段二:自認是跨性別者——先是非二元者,後是男同性戀的跨性別男性
凱拉形容自己就像利特曼博士(Dr Lisa Littman)的研究中的那些自認是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者(非男非女)的少女般,在深受互聯網以及朋輩影響下,自認為是跨性別人士。
她原本不知道什麼是非二元性別,但這在2012年起變成了很流行的話題。沉溺於社交媒體「湯博樂」(Tumblr),她學習到新性別理論、代名詞及各種性知識。13或14歲時,凱拉自認是跨性別,首先自稱非二元性別者,那時她感覺自己是女,又是男,但不想做手術。後來改為自稱男性。
凱拉沒有很多朋友,多年來與他人關係疏離。初中時每天獨自吃午餐,或與不想對話的人吃飯。回到家就上網,逃避著酗酒的父親。
16歲時,她自認為是男同性戀的跨性別男性,並把所有對女性的幻想都推下。*她認為這是由於她對自己女性身份嚴重缺乏自信,以及對其他女性的也沒有信心,因而心理上有180度的轉向,反而受男性吸引,尤其是仰慕有權力的男士。凱拉認為這是因為她渴慕一位父親,但這種渴慕變成了性方面受吸引。
*由女同性戀者轉為男同性戀跨性別男性,這種轉變感覺很不可思議,但原來凱拉並非唯一個案。以下是本恩(Ben)的故事,她講述一個自己作為女同性戀者曾如何相信自己是男同性戀跨性別男性的心路歷程,從留言中亦看見許多網民的回響,有些表示與自己的經歷相似:
How a lesbian can believe she is a gay trans m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kuEsGFcUY&t=0s
凱拉從網上購買束胸帶,開始參與當地的LGBT群體,以跨性別男性自居,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她每周參與LGBT支援小組。後來在友人的支持下,自己成立了青少年跨性別小組。每周10-15孩子一起參與小組,話題離不開性別議題。
愈來愈認同自己跨性別的身份,凱拉更變得外向。她參加了學校的GSA(gay-straight alliance 攣直聯盟),又以男性名字參加城市青年顧問委員會。她寫文章,寫她如何在跨性別小組中得到幫助,因而得到獎學金。當地媒體甚至報導她的支援小組。作為跨性別者,她找到自我價值,亦得到很多人的關注,他人說她很勇敢,且在做偉大的事。
為了幫助與自己相似的人,凱拉申請津貼幫助社區,她買有關跨性別的教育類書籍以便借出,還有訂購束胸帶服務,以便不想父母知道的孩子購買。她終向母親出櫃自己是跨性別者,想得到男性荷爾蒙注射。
那時,凱拉眼見其他同輩能順利取得男性荷爾蒙注射,但自己卻因為母親不批准而不能取得,便很憤怒。對於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她很憤怒。但現在回頭看時,卻很感恩母親當年沒有允許。
凱拉將事情告訴她的朋友和支持小組,他們因而加深了她對母親的憎恨。原本她對不願與酗酒父親離婚的母親已很憤怒。
酗酒的父親使凱拉很懼怕,懼怕自己會成為酗酒的人,或與一個酗酒的人結婚。凱拉沒有好的成年人榜樣,來學習怎樣當一個女人。更壞的是,她發現原來自己就是父親酗酒的原因。
「凱拉」這個女性名字,就是父親責罵她時大聲叫喊的名字。這個名字,從來都沒有被父親溫柔地呼喊過。凱拉說難怪她這麼討厭自己的女性名字。
「約瑟」一個自己作的男性名字,是在學校和支持小組裡得到尊敬的名字。「約瑟」代表著一個堅強和勇敢的跨性別孩子。一個領袖,一個其他孩子們仰望著的人物。
當凱拉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跨性別者的身份使凱拉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階段三:自認是順性別女性(期間曾重返跨性別身份)
在高中時,凱拉讀到一些統計數據,發現跨性別者的自殺率和失業率都偏高。凱拉以為自己在35歲前便會死去。沒有工作,也沒有愛人。
於是,在恐懼中凱拉嘗試重新使用「凱拉」這個女性化名字,也強逼自己穿女性衣服,以及嘗試接納自己的胸部。
凱拉後來接觸到激進女性主義者及批判新性別理論的群體(gender critical communities)的說法,使她開始質疑她曾學到的東西。
漸漸地,凱拉更加接納自己的女性氣質,雖然也會想念男性化的自己。凱拉覺得她只是一個性別氣質不從眾的女性(gender non-conforming woman)。在成長中,她的男性氣質沒有被接納。
當凱拉將她重返女性身份的決定告訴支持小組,他們充滿懷疑。其中一個成員更問她:「你是TERF(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排除跨性別的基進女性主義者)*嗎?」凱拉形容這個問題在跨性別的圈子中,就像在問:「你是希特拉嗎?」凱拉因此回答:「不是。」
*有關什麼是TERF,可閱讀:
https://blog.scs.org.hk/2020/06/29/從jk羅琳事件看排除跨性別的基進女性主義者-terf-陳婉/
升到大學時,這個支持小組便解散了,她慨嘆她的小組這麼快就消失了。她也不再是個勇敢的小孩,從此她就只是一個平凡的順性別女孩。就只是「凱拉」,且內心充滿空虛感。
在2020年,凱拉對於自己接觸女性主義感到內疚,又覺得自己錯誤地理解性別身份,她覺得完全無法掌控自己,以及一切都不真實,後來她被診斷出患有人格解體及現實解體障礙(Depersonalization Derealization disorder)。但當時她誤以為這是性別焦慮症。她閱讀了許多跨性別的資料和跨性別明星故事來證實自己的看法。自認是跨性別,能讓凱拉對於自己有多一點控制的感覺,以逃避負面感覺。
2021年,抑鬱情況更加嚴重。她尋求男性荷爾蒙,過程只是見了醫生20分鐘,回答幾個簡單問題:「有沒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有沒有家人支持?」為了得到男性荷爾蒙,凱拉說她在家人以外有幾個朋友作支援,以及精神健康沒有問題。
凱拉開始每周注射男性荷爾蒙,更意外地打了雙倍劑量。起初,她感到焦慮減少了,而更有力量。這是合成代謝類固醇很自然有的效果,但凱拉以為是因為她終於能做自己(成為男性)所致。凱拉的身體有了力量,聲線變沉,陰蒂漲大,而這是不可逆轉的改變。
但當男性荷爾蒙的水平下降,凱拉的精神狀態急轉直下,她感到孤單,又對將來充滿焦慮。她感到迷失,又有自毀的傾向。最終在家人的協助下,面見了精神科醫生,得到Prozac(百解憂)後,感到有好轉。
此後,凱拉停用男性荷爾蒙,精神健康亦好轉,終於有掌握到自己的生命的感覺。她重讀了激進女性主義的理論,並與自己的女性身份和好。這些理論能幫助她了解她對自己的性別的感受,這些說法是在酷兒理論中找不到的。
面對自己內心對女性的厭惡,能幫助她接納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八月,凱拉參與了「密歇根家庭團聚」(Michigan Framily Reunion),是個女性音樂節,參加者都是充滿自信的女性,使凱拉很驚訝,也拓闊了她對女性的想像。凱拉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地方的。
凱拉認識了許多朋友,有些還會每天在網上聊天。她尋到了堅強又年長的女性作學習榜樣,發現了女性的美麗。
凱拉對家長的建議和對輔導服務的看法
凱拉建議家長們不要向子女說大道理,因為這樣會深化了他們受害者的心理,有許多問題是從表面看不到的。反而是要肯定他們的感受,他們真實的感受。要有同理心及憐憫的心,不需認同那些想法,但仍可肯定這些感受。
對於幫助性別焦躁青少年的輔導服務,凱拉認為「探索型進路(exploratory approach)」比「牢固心理性別進路(affirmative approach)」較好,因為可以多發掘他們的感受,而並不需要太快對他們的心理性別予以肯定。
凱拉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pr7ts8s78&t=5s
其他後跨故事:
https://www.detransvoices.org/stories-of-detransition-from-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