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女性易受到媒體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所影響,從而對自己身體產生不滿感覺。不滿感產生的過程,近年已在科學界中獲得發現。
女性在完美的身體形象中——樣貌、膚色、體形和姿態——產生比較。比較使她「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自己的身體,亦即彷彿抽身於自身之外,去監視(body surveillance)和評價自己的身體。將身體降格成為可以比較之物,本身會為人帶來羞恥感(body shame)。再者,人與完美比較總是會「比下去」,難以接納自己,會構成羞恥感,身體形象低落。人是身體,所以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同樣受到損害。
上述的理論獲得大量的社科證據支持,不過僅限女性。哪麼男性呢?
美國兩位學者Samantha Daniel及Sara Bridges訪問了244位大學男生,看看男性會否同樣受到媒體的影響,經驗與女性相類似的自我物化的心理過程,從而改寫他們的身體形象觀感。
在統計學路徑分析後,學者發現男性在媒體的耳濡目染下,會認同了其中對男性完美身段的取態,從而更常去持續監視自己的體形,並在過程中身體的羞恥感上升。
然而促使男性以行動去改善體形的,較多是直接受到媒體的影響,而似乎並非經過「自我物化」和「身體羞恥」的心理過程。換言之,男性並沒有普遍女性會產生的心理過程。
這個結果可能關乎男、女對自我物化的想法迴異。學者進一步解釋,對男性而言的身體形象關乎力量和健壯;女性更著重比較的性吸引、體態美和體重等,男性普遍不太關注。
上述發現對推行性教育的人有所啟示。在進行中、小學生的性教育課,談論到身體的價值和形象時,學童的性別應是一個需獲考慮的重要變數。教育者有一定可能需要分別為男、女預備教材,因為他們所需要認識的自我、心理過程、元素和陷阱等,似乎具有明顯的差別。

Photo by JD Chow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Daniel, S. & Bridges, S. (2010). The drive for muscularity in men: Media influences and objectification theory. Body Image, 7, 32-38. doi:10.1016/j.bodyim.2009.08.003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