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澳洲學者首次發現了證據,顯示個人靈性造就女性正面身體形象的機制。
心理學家Marika Tiggemann及Kristy Hage邀請了345位成年的澳洲女性進行「信念系統及身體形象」的研究。受訪者中約4成為基督徒,一半人沒有信仰。
結果初步顯示參與宗教活動的和靈性深厚的女性,與正面的身體形象相關。
學者推測,這會否出於某些教條信念,例如「神造獨特的身體」、「身體是神明住的地方」、「人是由神的形像所造成」等。
教義可能提供幫助。不過在數據整合後進一步顯示,與自我物化程度更加相關的,是靈性的深厚程度,而不是那人有否宗教信仰。
深厚的靈性有利正面身體形象,是透過兩種心理機制的。在同類研究中,這是首次發現靈性怎樣影響身體形象的證據。

Photo by Vinicius Wiesehofer on Unsplash
減低自我物化 增強感恩心理
靈性使人專注內心平靜、生命意義、個人圓滿感、以及自我接納等等。相對而言,人就沒有那麼在意身體部位是否吸引異性(即:自我物化)。因此靈性的深厚程度,減低負面身體形象的出現。
除此以外,另一個機制是關乎人的感恩心理(gratitude)。
心理學家已知,感恩心理使人感到對他人的連結和負責;感恩亦是許多宗教信仰所要求的基本態度。學者推論這種心理亦可以指向身體。人透過感恩能夠欣賞到自己健康和具備功能的身體——這種思想構成正面的身體形象的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反映了,除了上述兩個機制外,還有其他未知的因素促使靈性有利身體形象。到底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對美麗的取態等等其他因素,則有待發掘。
從研究證據看,單是叫人參加宗教活動,不必然能夠挽回對方的身體形象。反之,學者鼓勵從事身體形象教育的人,應該朝加強女孩的「感恩心理」和減低「自我物化」的進路,培育靈性。學者提出兩個實質策略,分別是:
l 書寫感恩日記、感謝信
l 進行講求身體和心理質素的活動,例如競賽、瑜伽
文獻參考:
Tiggemann, M., & Hage, K. (2019).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pathways to positive body image. Body Image, 28, 135-141. doi: 10.1016/j.bodyim.2019.01.004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