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女孩都懂得肥瘦標籤:一個身體形象的實驗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嘩,乜咁肥呀,蝦蝦…」
「瘦到成支竹咁…」

這些說話可能會傷害別人——甚至是幼童的自我。

人是透過身體的型態和行動來表達自我。這解釋了為何身型肥瘦的標籤,很容易連繫上人的自我。

這些標籤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美國兩位營養學家John Worobey及Harriet S. Worobey設計了一個研究,觀測幼兒階段的小女孩怎樣清楚區別肥瘦,甚至對此帶有好壞批判的想法。

「這三個公仔,你最想與哪個一起玩?」

學者邀約了40位3歲半至5歲半的小女孩和父母,到大學進行實驗。

實驗場景裡,學者預備了三個髮形、膚色和衣著打扮都一樣的「Barbie」款式女性公仔。唯一不同的是三者的體型:
1.偏瘦:身體各部份比例瘦得不符現實
2.平均身型
3.偏肥:有肚腩;四肢等都比較漲

女研究員向小女孩介紹這些公仔,邀請她們參與遊戲,並問他們一系列的問題。

哪個公仔看起來會幫助別人?哪個公仔看來不愉快?你想收起哪一個公仔?哪個公仔吃得最多東西?過程中,研究員不會提到「蠢、醜」等強烈負面的字眼。最後,研究員問到小女孩最想與哪個公仔一起玩。

Photo by Elisabeth Wales on Unsplash

結果:三歲女孩已具備「偏瘦是好」的意識

整體結果顯示負面的評價多數歸給偏肥體型的,而正面的評價多數給偏瘦和平均體型的。

孩子想收起和一起玩的公仔,是那偏瘦(45~55%)和正常(32.5~40%)身型的。更引人關注的是近三份之二的小女孩認為偏瘦的公仔,會「願意幫助別人」以及「看起來更美」。

偏肥的公仔獲得最少的正面評價;負面的評價最多(47.5%~67.5%),包括了不愉快、沒朋友、病了、看來很累、被取笑和吃最多。

使用「Barbie」款式公仔進行研究,會否構成不道德?會否無意灌輸不符現實的體型呢?學者卻解釋今次參與研究的小女孩,近九成已經在家擁有平均五件「Barbie」款式玩具。

這又帶來另一疑問,這會否反映了小女孩的體型觀念,早受到幼兒玩具所左右?不過即使那在家沒有「Barbie」款式玩具的6位受訪女孩,其中5人都選擇了與偏瘦體形的公仔「一起玩」。

所以別以為女孩「三幾歲」就不知道你在取笑或標籤她們的體型。因為當代的小女孩在入學以先,似乎已具備辨識肥瘦的能力,並對此有所偏好和道德批判。這研究支持了這個結論。

參考文獻:
Worobey, J. & Worobey, H.S. (2014). Body-size stigmatization by preschool girls: In a doll’s world, it is good to be “Barbie”. Body Image, 11, 171-174. doi:10.1016/j.bodyim.2013.12.001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