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安然)親子性教育情報站,2021年11月
只要對媒體理論有基本認識,就知道「你是你所觀看」(You are what you watch)的道理。不單人做媒體,媒體也會「造人」。媒體會塑造人的認知,認知會影響行為,而且是潛移默化,特別是成長中的青少年,但成年人也不例外。不少媒體研究已發現廣告及衝動消費的關係,瘦身廣告與女性對自己身體感到羞恥的關係等。因此很早就有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教育出現,教育人作明智的「觀看者」,減低媒體對人的影響。
最近有不少電視節目以社會爭議的題目作賣點,如VIUTV的真人實況節目《賭命夫妻》、TVB未上映的男男配對節目《仔仔一堂》及早前的男男愛情劇《大叔的愛》等,都引起不少人不滿,認為節目向公眾及下一代傳遞婚外情、性暗示及同性戀等價值觀。我認為除了聯署及投訴外,更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及早「自我裝備」,向子女作出家庭媒體素養教育。以下我簡單分享幾個貼士。

VIUTV的真人實況節目《賭命夫妻》

VIUTV的真人實況節目《賭命夫妻》
一, 逃避不可恥,又有用
有人說「現實」就有婚外情、性暗示和同性戀等關係,因此向子女展示現實世界沒有不可,反而令他們及早認識,而且避無可避。但根據古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子女成長有三個階段,頭兩個是文法期和邏輯期,分別是自出生計頭十年和十幾歲青春期階段。文法期是子女記憶力最好的階段,除了最適合學習語言外,也是學習品格、基本人際相處模式和吸收知識的黃金時間。因此,我們向子女展示的不是「現實」世界,而是「理想」世界,如教導誠實美德的童話書、一點一劃也不能錯的生字、不讓子女進入現實存在的廚房等。但何謂「理想」也有不少爭議性的課題,如人生意義、死亡、情愛、欲望、性等,這取決於各父母的道德價值觀。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26 條第三款,「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因此,雖然電視台有社會責任,但父母更有為子女篩選合適節目的教育責任,標準就是每對父母自己的價值觀。
二,媒體教養
直至子女到邏輯期時,就是反思「理想」世界,進入「現實」世界的階段。子女開始發現在複雜的現實世界,有些謊言是出自善良。這時,父母就不能再逃避,反而要趁他們未接觸太多現實世界時,成為向他們「第一個」展示「現實」的人,然後跟他們分享你對這些「現實」的見解,甚至教導他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當子女進入現實世界時,就不會是一張可任意塗鴉的白紙。
我以電視節目為例給大家參考。我建議父母與子女一起看電視時,可成為「電視評述員」,邊看電視,邊評述,但適可而止,不用說太多。就例如我們看電視時也會突然說:「阿,剛才字幕打錯字」、「嘩,咁誇張都得?」、「咁高跳落嚟都唔死?」、「這個情節不合理」、「佢的角色好可愛」、「佢演技有進步」、「我覺得佢好慘」……
強吻鏡頭
其中一個電視節目常見的情節是女主角突然擁抱或吻男主角,然後男主角眼神錯愕,但他們的關係只是朋友,當然性別有時相反,甚至一樣(如不少韓劇和《大叔的愛》也有這類情節)。目的是營造浪漫氣氛,像「霸道總裁」。此時,父母大可輕描淡寫說一句:「如果個男仔唔鐘意佢,個女仔咪好尷尬?」、「個男仔咪好反感?」、「如果係你,被一個人這樣突然吻你,你有何反應?」這些評語和問題,目的是讓子女從浪漫心心眼的戲劇世界中拉回現實處境,保持批判距離。
性親密鏡頭
同樣,當電視出現「脫衣、愛撫、擁吻、曖昧」等聲音及畫面時,你除了可以評論幾句「會唔會快咗D?只是認識了很短時間?」外,也可以問子女:「你覺得關係發展到點樣先可以咁做?」目的是把子女拉出電視畫面營造的性挑逗氣氛,通常這類情節都沒有對話,因此你們可以作親子對話。若你發現子女尷尬,如用手蓋上眼睛,你可以肯定其感受,及解釋他的感受,讓他接納自己的反應,不用覺得內疚(特別男孩子觀看後可能有生理反應,然後覺得內疚和尷尬,覺得煩擾):「尷尬好正常,因為這些親密行為係同一生伴侶獨一無二的行為,不是給其他人看或聽。所以好少在街上見到有人做這些行為。如果你唔想睇,可以轉另一台或合上眼睛。」子女自然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也明白父母覺得性親密最理想的關係時機是哪階段。
性價值愈來愈多元,網上也是另一個世界,但本文今次只是談電視。媒體教育是一個大課題,不能在一篇文章中說完。簡言之,媒體對子女會構成影響,父母可按子女年齡及性格,使用「篩選」及「媒體教養」兩招,更可混合使用。若讀者有興趣想知更多,可留意我們的資訊,或參加本會的親子倫理課程。
如果你想定期接收香港性文化學會「親子性教育情報站」的資訊,可把姓名及聯絡資料(電郵或Whatsapp)電郵至oycheng@sc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