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忍不拔 奔跑前面不知道的路程; 虔敬事奉 僅僅效忠不能震動的國

關啟文(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筆者按:筆者於 2021 年 6 月 13 日在基督教恆道堂屯門堂講道的主題是「堅忍不拔 奔跑前程 虔敬事奉」,以下文章是訊息的概要,有興趣者可在網上聽這講道。(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gd8sHlzBA

經文:來 12:1-6;28-29
1: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2: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3: 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4: 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到流血的地步。
5: 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
6: 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
28: 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
29: 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

挺起下垂的手和發酸的腿


希伯來書十二章一直是我很喜愛的經文,因為它所針對的問題令我很有共鳴,來 12:12勸喻我們:「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第 3 和 5 節又提到「免得疲倦灰心」和「不可灰心」。可見當時教會面對的困難就是不少信徒會感到疲倦灰心,為何如此呢?這就要理解當時的背景,顧名思義,希伯來書就是寫給一些希伯來的基督徒──他們從猶太教的背景轉而皈依基督教,自然會受到其他希伯來人攻擊,被視作叛徒。當時在羅馬帝國的情況下,基督教亦不時受到國家的壓逼。所以這些希伯來背景的基督徒也可能曾大發熱心,但現在面對內外各種壓力,有些人會倒退,懷疑會否過往的宗教更好,甚或否定基督信仰。另外,經文提到他們在與罪惡相爭,這可能指來自社會(猶太社群或外邦社群)的壓力和攻擊。

一些信徒未至於放棄信仰,他們仍想走天路,但卻疲乏難興,寸步難行、停滯不前,感到難以走下去!香港教會的處境也同樣面對內憂外患,問題重重。從全世界的大形勢看,教會正承受巨大世俗化的壓力,我們看到西方教會的衰退,歐洲教會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看來已難以逆轉,而美國教會曾在廿世紀保持茁壯,但踏入廿一世紀已露疲態。如在 2019 年,在美國有超過4500 間教會關閉,而新建的堂會則只有 3000。概略而言,亞洲教會也曾在廿世紀有數十年持續地增長,但近來亦是停滯不前,甚或衰落,如在香港,近年崇拜人數都在逐漸下降。信徒流失日見嚴重,特別是在青少年當中(很多基督教家庭中出生的子女也如是)。信徒的平均質素似乎在下降,要找到一些信徒對聖經和信仰都有扎實的知識,並有恆常的靈修實踐已不容易,更遑論有魅力和高瞻遠矚的教會領袖;各層面、各堂會和各機構的領導都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再加上近期移民潮的折騰,香港教會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過往二十年香港社會文化的持續世俗化、自由化和後現代化已嚴重侵蝕教會,更接著面對這幾年的社會事件、社會和教會的分化、持續的疫情所產生的經濟衰退和防疫疲勞;近一年多看到自由慢慢被侵蝕,很多以前難以想像的檢控和判刑陸續發生,我不少朋友(如教育界)也紛紛離港。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也不能不設想有一天香港教會的宗教自由也可能受到限制。簡而言之,香港教會正面對嚴峻挑戰,在經濟、人才各方面都有龐大需要,前面的道路也不清晰,究竟能否持續發展呢?香港信徒又有沒有毅力和合一意識去克服前路的各種困難呢?

堅忍不拔──重看《魔戒 3》的感想


面對充滿艱難和不確定性的前路,聖經勸勉希伯來信徒「存心忍耐,奔那擺在他們前頭的路程」,這對我們同樣適用。「存心忍耐」好像叫我們消極的逆來順受,但「忍耐」指的是 perseverance,譯作「堅忍」更合適──它指的是積極、主動地朝著清晰目標進發,排除萬難,百劫不回的精神!最近重看經典電影《魔戒 3》(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有很多感想。這系列是建基於天主教作家 J. R. R. Tolkien 的名著,其實裡面滲透著基督教的精神,其情節也很好地展現堅忍的精神。《魔戒》第 3 集說的是人類(中土)與魔王(the Dark Lord Sauron)展開殊死戰的故事,要打敗魔王,關鍵是要在火燄山(Mount Doom in Mordor)摧毀魔戒,Hobbit 人 Frodo 擔此重任,主要由他的園丁 Sam 陪同。特別令我感動的不單是 Frodo 的勇氣,更是 Sam 的忠誠、陪伴和不離不棄。在爬上 Mount Doom 時,Frodo 與 Sam 都感到熱不可耐,Frodo 喝完最後一滴水,慨嘆:「回程(return trip)就沒有水喝了。」Sam 坦白地說:「我想應該沒有回程了!」(I don’t think there will be a return trip.)縱然如此,兩人仍然毅然前進!一往無前,這就是勇氣,廣東話的描述也相當傳神:「有前冇後,打死罷就!」


其實兩人已快接近終點,但在山坡上 Frodo 已筋疲力竭,且被心中恐懼籠罩,於是癱瘓倒地!Sam 堅定地說:「雖然我不能背負魔戒(怕受不住魔戒的誘惑),但我可以背負你。」於是 Sam 把 Frodo 整個人背負起來,奮力在炎熱、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一步一步向上爬!之前 Frodo 曾誤會 Sam,甚至把他趕走,現在 Frodo 倒在地上也不是 Sam 的責任(其實 Sam 之前也救過 Frodo),他大可一走了之,然而為了共同的使命,Sam 甘願背負 Frodo──他的身體、他沉重的使命、他的恐懼和灰心──亦即是說,他的全部!這幾十年來,我和性文化學會、明光社的戰友、弟兄姊妹在回應性解放和同運的洪流,打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也承受了不少攻擊。我自己深深明白被恐懼和灰心籠罩,以致被癱瘓、不能動彈的感覺。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我發現當我灰心時,雖不至放棄,但已放軟手腳,上帝往往興起一些戰友(新的或舊的)大發熱心,加入戰役中,使我重新得著激勵。在面對和奔跑前路時,我們不要太多的互相指責,反要學會彼此背負!真正的勇氣往往在生死關頭彰顯出來,《魔戒》的勇士那種捨生取義的氣慨也叫我感動,當人類被圍攻,King of Rohan 趕往營救時,將軍對他說:「敵眾我寡,我們沒有勝算。」King of Rohan 這樣回答:「這是對的!但我們仍然會在戰場上與他們一決生死!」(YES! We will meet them in battle nonetheless!)因著敵眾我寡,人類的王族 Aragorn 為了徵召幽靈大軍,冒死進入亡魂谷。又當他知道 Frodo 已接近 Mount Doom,但 Frodo 與 Mount Doom 中間隔著魔族大軍,Frodo 是無法上山的。為了讓 Frodo 有機會完成使命,Aragorn 起兵直搗黃龍,引開魔族大軍,雖然這等同送死,但他仍義無反顧。最後的決戰,人類盟軍寡不敵眾,Aragorn 等人被魔族大軍團團包圍,看來難以生還。與人類並肩作戰的,還有驍勇善戰的侏儒(Gimli the Dwarf)和精靈神射手(Legolas the Elf),侏儒族與精靈族本來是不和的,但那時他們兩人站在一起。侏儒 Gimli 說:「我可從來沒有想過會和一個精靈肩並肩戰死!」Legolas 說:「那與一個朋友肩並肩戰死又如何?」侏儒說:「這我可以!」(I can do that!)在過往承擔艱鉅使命的經歷中,其中一樣令我難以忘懷的,就是一些弟兄姊妹能有共同的異象,且在完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仍緊守崗位,不屈不撓地共同「抗敵」!這過程中所建立的朋友和情誼,可是令我感到人生精采的經歷。面對不可知的前路,教會的合一至關要緊,讓我們放下互相的攻擊,珍惜共同尋索前路和共同奮鬥的情誼。

效忠不能震動的國


聖經提醒我們:「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環境的轉變和挑戰令我們的視線總是向外看,內心的疲憊令我們只是惦記著自己,甚至整天自憐、自怨自艾。但這個時刻我們更需要的是注視上帝的恩賜──祂不能震動的國,這代表我們的終極身分:只有不能震動的國──即天國──是終極的,也是我們唯一絕對效忠的對象。這不能震動的國是牢固的,這既是恩典,就意味著它不會因著我們的軟弱而改變。對比這國,其他一切都是可震動、可失去的──就如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繁榮、經濟增長和政治自由等等。過往香港教會對這些習以為常,也過分倚賴這些外在的條件,今天我們可要回歸基本──我們所能倚賴的也只能是上帝所賜不能震動的國。這信念也有批判性的涵義──既然只有上帝所賜的是不能震動的國,那若一切其他的「國」宣稱自己是不可震動的終極,配得我們絕對的效忠,那都是謊言,基督徒應有批判態度。雖然天國子民身分與地上國民身分並不一定有衝突,但若兩者出現衝突,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灰心的人往往會被困在自我的視覺裡,而且會放大、誇大自己所受的苦和面對的困難。或許希伯來信徒也是如此,所以聖經提醒他們:「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到流血的地步。」聖經提到「如同雲彩的見證人」,他們有些人「忍受嚴刑……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來十一 35-37)。對比那些曾流血、喪命的先賢,我們今天會否誇大自己的難處呢?香港疫情,很慘嗎?是,但在亞洲,有 8500 萬家庭近乎沒有食物儲備,一億兒童要捱餓──這些兒童都不多在香港吧?!或許香港教會將來會喪失多方面的自由,但其實大陸教會多年已是如此!香港已是蒙恩的福地,我們不要放大自己的難處,一方面感恩,另一方面踏實面對未來挑戰吧!

思想那忍受罪人頂撞的主


如何能堅忍,不至於灰心呢?那我們就要先反思為何我們會灰心。我自己的經歷告訴自己,我感到灰心時,往往是因為我還抱著要討人喜悅的期望。我恐懼挫敗,因為我接受不了面對自己的缺點,忍受不了別人的負面批評。這些心理和態度都成為我的重擔。一旦我放低「討人喜悅的心」,我就發覺我開始不怕別人的批評,當我放低對挫敗的恐懼,就漸漸學懂怎樣用豁達和積極的心態面對負面經驗,並珍惜這些經驗為上帝出於愛的管教,和我成長的契機。當然說到底,學曉這種放低和受教的態度,並非是靠自己,最終的秘訣就是仰望:「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主耶穌受難前在客西馬尼園這樣禱告:


「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二十二 42)「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44 節)但那時他的門徒卻在旁邊睡覺!(45 節)我年輕時熱心事奉,但也多次因事奉的困難而灰心,一次的經歷卻叫我難忘。當我因著自己的灰心和傷痛向主傾訴時,突然聖靈光照我,讓我好像在現場看到客西馬尼園的一幕,內心好像感受到主耶穌的傷痛!一剎那我內心的灰心煙消雲散,因為我的視野只是定睛在主身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都忘記了。我也明白,原來神讓祂的兒女經歷各種傷痛,其實是我們的榮幸,因為我們竟然配得上跟隨主的道路,和分享祂人生路上的感受!

結語:虔敬事奉烈火的上主


聖經告訴我們,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但我們往往得不到這種智慧,因為我們敬的是世俗的光環,畏懼的是社會的不接納和別人的批評,或經濟和自由的損失!但神既是烈火和聖潔的主,那我們真正應該畏懼的不應是:失去見證神恩典的機會,怕生命生銹腐蝕,怕主不喜悅、傷心和責備嗎?虔是以神為中心,誠是全身心的付出(其實「誠」是中國哲學人生至高境界!)面對前路的挑戰,我們需要全民都事奉,而且每個人都要以生命事奉,在工作崗位上事奉,甚或全時間事奉。而且無論如何,我們在事奉中要不停學習與成長,每一種考驗和困難都只是我們成長的契機,而這一切都只是在回應神的恩典。透過感恩,讓我們的視野超脫自己的各種問題、環境的難處和前面的不確定性,再次回到神和主身上,把目光盯緊十字架,這樣或許我們能免得疲倦灰心。願香港信徒深刻反思我們真正「敬」和「怕/畏」的是甚麼?並學習敬畏應該敬畏的東西。讓我們認清擺在前頭的路,並發力奔跑,而不是漫遊、散步,甚或迷路。願主祝福香港教會!願主帶領香港性文化學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