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特別在意自己的身體 怎樣可以避免走向自我物化?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終日在照鏡,看自己是否應瘦則瘦,應肥則肥、皮膚有甚麼紋、臉上有甚麼缺憾……你記得何時開始,體形和外表成為你的自我價值?是青春期嗎?是朋友或明星影響你嗎?還是青春期的自然結果呢?

比利時一項六年的追蹤研究嘗試解釋由青少年到成人階段,監控身體、把自我價值建基外表等自我物化狀況,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Photo by Kira auf der Heide on Unsplash

自我物化過程的三個元素

一個自我物化的人,會視自己的身體為「外於我」的物件,並且相比自己的情緒和個性,更加著重自己的外表。

最初學者認為自我物化只是個單一的概念,近年慢慢發現它至少涉及三個過程:
1.內化:在媒體中獲取理想外表的標準,將這準則視為常態,並內化為對自己的期望和渴望
2.專注外表:相比個人的能力,會把自己有沒有價值放在體形和外表之上
3.監控身體:採取一個凝望者的身份,時刻監控和審評自己的身體

三位比利時的傳理學家進行了一次為期六年的追蹤研究,重新疏理這三個元素的關係和產生過程。

Photo by Lucrezia Carnelos on Unsplash

追蹤六年發現監控身體是最早產生的過程

研究團隊在2010年開始追蹤一千多名比利時青少年男女,紀錄他們自我物化的情況。期後每隔六個月再量度一次,共兩次;再在2016年時,進行最後一次跟進和紀錄。最終學者成功追蹤400人。

一直以來學者都假設了,人在自我物化的過程裡,最先是內化文化加諸在人身上的外表標準,令到人自覺愈來愈看重外表,最後就展現出反覆監控和審評身體的習慣。

可是經過四個時間點的統計分析後,學者首先發現,青少年受自我物化影響的過程,最初是先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而不是外在的文化「壓迫」。學者解釋這是因為青春期正處於身心急速的變化所致。

研究結果顯示監控自己身體,會讓人更容易吸納社會文化對於外表加諸的標準,並將之採納為自己的理想身形,儘管程度不算大。隨著人進入成年階段,整體自我物化的程度會減弱。

內化的形成過程長達數年。到了在成人階段,內化就是自我物化的主要成因,導致人以外表建立自我價值,並以同時以反覆監控和審評身體的方式反映出來。

監控身體看似是結果,其實同時也是最先發生的過程;而內化則潛移默化的影響少年和少女,直到他們成年期才顯著地產生負面影響。

自我物化不利人的精神健康。這次研究發現了青少年期內化的關鍵過程,於是學者建議,可按此研究的發現,為青少年提供預防自我物化的介入服務,避免自我物化的價值觀在剛進入成年階段已受鞏固。

Photo by Sam Burriss on Unsplash

參考文獻:
Vangeel, L., Vandenbosch, L., & Eggermont, S. (2018). The multidimensional self-objectification process from adolescent emerging to adulthood. Body Image, 26, 60-69. doi:10.1016/j.bodyim.2018.05.005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