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拆解:經常觀看自拍照 怎樣削弱年輕男女的身體形象

招雋寧(特約研究員)


你知道嗎?社交媒體IG上最高view數的圖片,就是自拍。

看到花樣男、美少女的自拍,筆者就不自覺會猜到底「是化妝還是執相?」不論他們怎樣喬裝,不單符合現今美人的標準,甚至有點同化的跡象,使筆者難分辨誰是誰。


完美不好嗎?科學研究近年已留意到,完美的自拍會對人的身體形象,產生不良影響。學術界正積極查考這個影響是怎樣產生的。


傳理學家為四百多中國年輕成人進行研究


中國傳理學者Jing Yang及團隊嘗試發掘使用社交媒體時,人觀看自拍的行為,不滿容貌,及比較外表三者之間關係。

研究員安排了481位中國的大學男女生參與研究,從他們身上得知幾件事:
1. 他們有多常和多認真去觀看自拍帖子?
2. 他們有多常與相中人比較自己的體形外貌?
3. 他們較在意自己的內在能力還是傾向只著重外表?換言之,亦即是自我物化的程度
4. 對於自己外表體形不滿意的程度


關鍵在於「比下去」


結果證實了,觀看自拍照導致人不滿自己容貌,「比較」是中介因素。換言之,愈去瀏覽自拍照,使人更傾向比較外表,從而對於自己的容貌感到不滿。

這答案似乎「很大路」,但是學者還是仔細解釋了箇中原因。

據調查,中國的社交媒體中每塊臉孔的製作時間,平均要執整40分鐘。社交媒體上的臉孔經過各種修飾,宣揚一種難以達到的美貌標準。你天生的樣子很容易比下去。

另一加劇觀看自拍者「比下去」心態的,就是演算法。人在社交網體看得到的臉孔,有更大機會是那些有更多留言和讚好的。

當身邊所有朋友都對這些大獲好評的樣貌讚好時,會使人更容易忽略自拍臉孔是虛假的和難以達到的。

對於一個經常看IG自拍的人來說,他內心固然質疑自己不及人工美貌,再加上自己的樣子不獲同樣的「讚好和留言」,亦證實了他對自己的質疑。不滿自己容貌的想法由此獲得鞏固。


誰更容易跌入比較機制?


然而是否任何瀏覽自拍照的人,都同樣會跌入這個「比較」的機制呢?

學者進一步區分「傾向自我物化」和「不太自我物化」兩組人,再次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發現,「傾向自我物化」的人,因比較而對自己容貌的不滿程度更強烈。

根據自我物化的理論,強烈物化自己的人認為,外貌因素反映自己的價值。他們更受比較機制影響似乎合理。


女生比男生更受比較機制影響嗎?


你可能會想,女生更加容易比較外貌吧?研究結果卻並非如此。

觀看自拍的男女,在比下去和不滿容貌上並無分別。

雖然女生是更常觀看自拍照,但結果卻顯示當男生受比較機制影響時,對自己容貌的不滿的程度,竟然比女生更加強烈。

學者以「Drench效應」嘗試解釋,有可能是由於男生沒料到自己原來都會受到比較所影響,潛而默化的效果反而令他們更沒防備,影響來得更加劇烈。

Photo by Edwin Canas on Unsplash

短結


研究似乎提議每一個愛用社交媒體看相的年輕男女,要更加察覺自己在觀看自拍照時所持的心態。

當認知到觀看自拍是怎樣影響自己對身體形象的觀感,以此重新審視自己的態度和決定,是要減少觀看自拍、察覺「執相」,還是不去比較等。

參考資料:
Yang, J, Fardouly, J., Wang, Y., & Shi, W. (2020). Selfie-viewing and facial dissatisfaction among emerging adul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appearance comparisons and self-objec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672). doi:10.3390/ijerph17020672

作者:招雋寧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本科修讀社會政策。致力研究家庭﹑性別及身體的課題。招先生為本會疏理和發掘新近的性文化知識,協助策展具學術基礎的性教育,使本會受眾獲得紮實及適時的知識工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