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然(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生命教育主任)
最近張家朗獲得奧運金牌,不少報導都關於他和他的家庭。讚揚張的父母願意放手,容讓他中四輟學全職做運動員。因此,網上不少父母都說,晚上曾問自己:
如果子女想中四輟學做運動員,我會否同樣支持?然後陷入兩難、掙扎、自責。
大家不用難過。也不要過份簡化他們一家背後的掙扎。面對家朗中四輟學的看法,他的父母並不是即時答應及立即放手。家朗曾說:「起初父母都反對,覺得我只是3分鐘熱度,結果我爭取了一年他們才答應。」
「爭取了一年」反映他對劍擊的極大熱誠和對父母的極大重視。最後父親說:「當時看到他打劍很快樂,很認真對待劍擊,所以決定信任他。」他的父母像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擔心和掙扎,又怕他只是3分鐘熱度,直至看到他面對「長時間刻板」的劍撃訓練時仍堅持和快樂,又看到他長達一整年的爭取和比賽有成績時,就知道他已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最後才決定放手。
同樣,我相信父母長達一年的阻力,也幫助家朗更加看清自己熱愛劍擊的心,從而更堅定踏上這條路,成就今天的他。
「放手?不放手?」不完全取決於父母,而是親子一起披荊斬棘所走的路。
張爸爸說:「怕他後悔,因為一紋身,就好難洗走。」家朗身上唯一的紋身,是代表奧運的五環。這是取得上屆里約奧運資格時,媽媽才答應讓他在手臂上紋下具紀念性的五環圖案。可見這是親子溝通下彼此妥協的結果。
而當時家朗已成年,大可以不顧父母反對,先斬後奏。張爸爸說:「這也代表他尊重和重視我們,其實他小時候已入住體院,大多可以想做什麼就去做。」根據報導,張家朗一直想再添紋身,但為了照顧父母的感受而未有行動。當記者問他會否加一面金牌在上面,他說暫時不會。
親子之間很難事事都有一致意見,但當大家能有「雖不同意,但仍尊重」的態度時,關係仍可親密。父母平時跟子女多溝通,多聆聽他們心聲,將來面對不同意見時,子女也懂得同樣尊重和重視父母。
下一次,若子女向你提出「驚心動魄」的計劃時,在「放手或不放手」之外,你也可以建議「一齊摸索」的選項:
「我地想你開心,但同樣擔心咁樣係咪對你最好。不如我地一齊探討下這條路係咪真係適合你先?
好處係幫到你更清楚自己想法,你之後或許覺得不再適合,或者更堅定。若見到你更堅定,又幫到我地對你多D信心,少D擔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