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色情 少女受教會「處分」——紀律是你所想像的那樣嗎?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本文撮寫自《Sex But True 騎呢性趣聞 EP17 過來人為教會 「紀律處分」平反 ?》,為香港性文化學會推出的廣播節目。

「教會紀律處分」,這詞語很夠嚇。

它令人聯想到異端裁判所。那是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執法和法庭機關。他們有權執行沒收全部財產、鞭打、軟禁,甚至火刑。這段教會的黑歷史,經常受到反基督教者為之咎病。

一名多年前接受教會紀律的少女,現身說法。

「我覺得紀律處分似乎並非一個準確的描述,因為它不是為了處分。」

少女沉溺色情 教會啟動紀律機制

還是高中時期的少女阿棍,講述當年因為沉溺色情,以受到「處分」的經驗。今天教會的所謂「紀律」,當然不會是中世紀那種。

「我當時感覺,就係想戒掉BL這個習慣。」

阿棍在一次分享中,與兩位姊妹哭著臉地坦承自己有看BL的習慣,並且感到十分困擾,「它們(BL)影響著我的生活。不論坐立、上課、溫習,(BL的)畫面都跑出來。我覺得自己被控制,我好想和這件事撇清關係。」

姊妹鼓勵阿棍約見傳道人。

朋友沒有成為傳話機。發生甚麼事,都是由阿棍自己「三口六面」跟傳道人說清楚的。

「然後,教會執行紀律處分」。

紀律動用「火刑」?朋友為阿棍特別設計的一場重要儀式

阿棍提到,因為涉及了性沉溺,所以教會就用了這種機制。

「事實上他們其實不明白甚麼是BL。他們只知道我的困擾來自色情」,亦即是性沉溺的困擾。

提到紀律,相信最多人知道的是停事奉,停聖餐。這些都有發生,但在阿棍的記憶中這些「停XX」似乎不是重點。

「到今天還是記憶猶新的,是那個支持我的小組,邀請了其中一位比我年長一點的姐姐,陪我到燒烤場……」教會紀律也動用火刑嗎?

那些朋友陪阿棍到燒烤場,把珍藏的六十多本BL讀物燒掉。

教會紀律並沒有規定一定要燒掉沉溺的對象。燒書本身也沒有甚麼神奇功效。

阿棍回想,燒書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畫面,是一場關鍵的儀式。

「畫面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受到BL的畫面所困擾。我想和它們再沒有關係。」創意又浪漫的「火刑」,幫助阿棍獲得了意味著浴火重生的視覺記憶。當她每次想起一些不願看到的BL畫面時,她也同時憶起這個重要的場景。

重要的不單是燒書的過程,「其實那時我站著,都不知道應該做甚麼,只是很在意周邊人的異樣目光。但那陪伴我的人,陪我拖著沉重的旅行箱、陪我坐車、為我決定先燒甚麼,怎樣處理光碟,不時拍拍我肩膀,一邊逗我開心,又給我親手燒幾頁……還有那些不想給我壓力,卻又支持這件事的一群姊妹。」

真實的陪伴和支持,構成所謂紀律中最重要的畫面和記憶。

平常將愛掛在嘴邊?紀律時仍不令人失望

「說實在,如果只是停這、停那,我一定跟那教會說拜拜。」

教會紀律是教會群體的敏感話題。有誰沒犯罪?哪種罪要停哪種教會生活?誰有執行的權柄?要向誰交待事件?不同信徒間的標準和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阿棍自言,不肯定教會紀律的執行方式,孰好孰壞。她只知道教會的朋友和傳道人平日經常說要愛,要關心,在執行紀律時,是知行合一的。

「那段時間,我的想法是覺得朋友花了許多時間陪我,又接納我這羞愧的經驗,我不想令他們失望。」

在愛和接納中,讓阿棍有足夠基礎,選擇信任。

「燒書的儀式並不是第一天就想到的。是在大家每星期陪伴和關心我,想知道我還有沒有再看的一段長日子後,大家才想到的。當決定了燒書,我還在想,要不要把書的封面包好,不讓那陪我同去的人看見。因為我感到羞恥。最後我也沒有這樣做。」

信任促使這群朋友在阿棍人生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一直至今。

紀律機制是製造在愛中認罪悔改的空間

教會紀律的出現,就像是一個利物蒲球迷,穿著曼聯上場的戰衣,到場吹捧曼聯,那人才會受到非議,甚至被踢出粉絲球。

阿棍認為當人與教會群體在信念上出現了一些顯著的衝突時,紀律是一個提供一個認罪的空間,並且容許人在愛和信任裡作出修正。

紀律處分給阿棍帶來怎樣的感覺?會否覺得很沒臉,或很不被愛?

「當時要暫停三個月,不可做導師,又不可領聖餐。」

「我其實想在有聖餐的主日,不回教會,因為我不想別人知道。但當我回到去時,知道的人陪著我。每次都喊得很厲害,回想為何自己會沉溺其中時,又會獲得他們的擁抱。不知道發生甚麼事的人,也沒有投以異樣的目光,或是突然走來說知道我發生了甚麼事。」

承諾保密的人,真的守密了;說會陪伴的人,付上了同哭同「燒」的代價。這讓阿棍深深體會到,所謂的「教會紀律」的基礎,是信任和被接納。

「另一個令我深刻的重點是,其實那些姊妹都不太知道甚麼是BL。」

讓阿棍感動的是,身邊人不在意「八卦」那些令她感到羞恥的事,反而是真正的關心她本身,「她們是一頭問號的,很坦率地跟我說,其實真的不太明白,只表達知道我覺得很辛苦。」

她們說:「我想陪你過。」

真正的紀律,讓人感受到的是受到保護,獲得愛。

「在祈禱會中,傳道人說:不可以跟別人說,除非是阿棍自己想說。所有人都不可以跟比其他人說。」三番四次的提醒,以及沒有「背後被人談論」,就成為了好好的保護。「如果有竊竊私語的情況,我寧願他們冷處理好了。」

這讓到阿棍感到,即使自己對群體坦白,都會獲得鼓勵和肯定。

六個要點 總結真正的教會紀律

一個成功讓人在愛中悔改的經歷,讓我們歸立出幾個重點:


1. 親口說出來,不由他人代言
2. 要有真正想悔改的心態
3. 群體做到守密
4. 真正的陪伴和代禱
5. 在上述前提下,營造信任和受保護的氛圍
6. 在同行的見證下,締造不乏創意的脫離儀式

阿棍的眼中,「紀律處分」這名詞似乎並非一個準確的描述,因為紀律處分不是為了處分。

「……而是為了我在被愛和接納後,有勇氣和力量去處理問題。那三個月時間,是為了這件事而存在的。不是為了懲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