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發現:仔女步入青春期後 父母去學習性教育仍不算遲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性教育的對象不一定是學童,也可以是父母。只是當子女都到了青春期階段,讓他們的父母學習怎樣做家庭性教育,還有用嗎?原來有的!


在美國有好些是專為父母提供的課程。它們的目標是,透過改善父母談性和管教的能力,從而減低青少年進行的高風險性行為。因為親子關係本身,是許多偏差行為的保護因素。


幾位美國公共衛生專家從15年間的學術文獻中,抽出28項父母性教育的介入服務。它們的主要對象全都是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其中一大部份更是給16歲以上子女的父母參加。


學者有系統地整合和分析了這些文獻,為性教育工作者業界在「父母性教育」這領域的付出,做了一次「全身檢查」。

青少年階段的家庭性教育 對象集中於同一性別


針對青少年階段的性教育,真的會有效嗎?結果可能有點出人意料。

因為學者綜合地分析眾多介入服務,它們整體的成效有中等強度(Cohen’s d=0.5)。有部份介入服務更加達到高強度的水平。為青少年父母進行性教育介入,並非不可能。

這些介入服務大部份都是親身面見的。不論是親子小組,還是只有父母的小組,或是兩者混合的。

只是在28個服務中,並沒有一個是專為「母親—兒子」或「父親—女兒」而設的。似乎到了青春期後,業界都聚焦於親子是同一性別的父母性教育。

這些服務多數是需時較長,要求參加者投入的程度深,令到報讀門檻高、退學機會大。儘管如此,別以「善」小而不為,學者發現比較「輕形」的服務,所得的效果不一定比那些份量沉重的服務更弱。學者鼓勵業界多運用科技,降低報讀門檻。讓低收入家庭及低下階層的父母,亦更容易獲得相應的服務。

雖然有基督教信仰的團體,在美國的開放性教育議題上,意見不少。但是在這28個進行學術檢測(前後測、對照實驗等)的性教育課程裡,沒有一個是有宗教信仰背景的。到底是有信仰團體不干涉學術層面,還是沒有向青少年的父母提供家庭性教育課程,就不得而知了。

結合不同理論 介入效果更佳


在眾多父母性教育中,服務最常用到「社會認知理論」,亦即觀察其他人的行為和好處,透過模仿掌握談性的能力而強化技巧,讓父母對性教育效果有所期望後,提升他們的能力感。

其次亦有「計劃行為理論」,亦即集中於父母在談性的好壞經驗,解決可預見的障礙,從而提升父母在談性方面的行為動機,令他們更大可能實質地進行家庭性教育。

學者在眾多項目中,發現效果較佳的課程,多會融合不同的理論。

父母性教育怎樣做?做甚麼?有甚麼目標?


綜合28個服務裡,常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目標:
* 為父母製造一個可與孩子對話的家庭氣氛
* 教授可產生影響力的談性的管教行為
* 與青少年子女談性的實質技巧

那些服務會透過示範和討論(modeling and discussion)、指導實習(guided practice)、演說(verbal persuasion)和為這階段父母特製的訊息(message tailoring),從而達到以上的目標。

性教育工作者並非無的放矢。他們最終想令到父母自己感到有信心與青少年的子女談性,並且傾談之後會帶來改變。

要與青春期子女談性,涉及不少溝通技巧。例如是有效的異議和協商方式,又或是當在「我的朋友全都約炮,我怎能不埋堆」處境裡,父母就要學習怎樣幫助子女應付他們的朋輩壓力,以及學者傳遞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和解難時的技巧。

父母要重新評估,自己在這個年紀的子女身上,若不是一味放手不管,還有甚麼親職責任,以及自己去談性,到底有何重要。

父母在性方面的管教,是扶助子女的自律、自控,還是加強外力監控?即使是設立關於戀愛、交友、色情、性行為的家規(界線與期望),也會讓子女參與,甘心樂意遵守。

種種的父母性教育課題,看來涉及許多青春期教養的智慧。

參考資料:
Santa Maria, D., Markham, C., Bluethmann, S., & Mullen P. (2015). Parent-based adolescent sexual health interventions and effect on communication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Seux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47(1). doi: 10.1363/47e2415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