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迴避的沉溺——研究分析普羅大眾是怎樣解釋色情沉溺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大眾對於色情「沉溺」有甚麼想法?

新西蘭學者Kris Taylor以質性研究方式,重新檢視到底觀看色情的人,怎樣解釋「沉溺」這回事,又怎樣為自己評估,到底自己會否因為沉溺而需要幫助。

大眾描述觀看色情 沉溺似乎不可迴避

據Makin-up-people的理論,人會創造新的描述來為不同的人分類。新的描述會讓人的行動有新的可能。

Taylor認為醫護專家不能抽空大眾對於「沉溺」的描述,自行在專業世界裡定義沉溺。以日常生活人會說「我為她著迷(addicted to her)」為例,在界定色情的沉溺概念時,這些生活的描述都應獲得充份的分析。而當臨床心理學的專家提出新的沉溺描述時,人又會根據這些描述來改變自己觀看色情的行為。

學者用質性調查問卷訪問了213位成人(主要為男性),再以半結構問卷追訪其中30位回應者,收集大眾對於觀看色情的描述。

結果發現,即使在最粗略的對話中,受訪者都表明,沉溺是觀看色情時不能迴避的必經歷程。若有人說沉溺完全是假議題,應該就是有違大眾的經驗。

沉溺成癮是存在的,但卻未獲理論統整。因為受訪者談到怎樣才算是沉溺時,描述就顯得多樣並模糊。

一切都關乎個人的沉溺特質……

學者在受訪者觀看色情的經驗中,疏理出兩個概念,是人在自我判斷沉溺的時候會提及的。它們分別是「容易沉溺的特質」和「生物神經的沉溺機制」。

有一類人相信沉溺色情只是因人而異,並且與那人有著「容易沉溺」的特性有關。他們的大概推論如此:「如果單是看看就會沉溺,那麼人人都會沉溺,所以說,只有某類人看色情,才會沉溺……」

有受訪者認為那些有沉溺特性的人,即使不沉溺色情,也會沉溺藥物、食物、電視或其他東西。

強烈的沉溺特質與自我控制相關,不能自控會導致許多惡果,包括削弱與異性相處的能力、與女友分手、侵犯他人等。

另一解釋:一切都是腦部機制……

另一批受訪者認為,任何能夠提供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的事物,人都會往那裡沉溺下去。

換言之,任何令人歡愉的事都會使人沉溺,包括了跑步、打機、食藥、手機……有些受訪者以吃朱古力、喝可樂、跑步來作為比喻,同時亦有些人用吸食白粉來作比喻。

它們都是沒有分別的,都是啟動了腦袋某個機制,使你想要更多。然而,並不是所有行為都被形容為產生問題的沉溺。

學者分析這種描述,反映出任何令到腦部獎賞機制開動的行為,都能劃分出常態行為和不正常行為,而那界線對於自我評估的人來說是曖昧的。

這次研究顯示在臨床心理的專業領域之外,一般大眾多數會從個人特質和生理機制兩方面,去評估自己到底是否沉溺色情。

參考資料:

Taylor, K. (2020). Nosology and metaphor: How pornography viewers make sense of pornography addiction. Sexualities, 23(4), 609-629. doi:10.1177/1363460719842136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