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2020跨性別運動回顧

陳婉珊(研究主任)

2020年全世界也在新冠肺炎陰霾的籠罩之下,英美兩國所遭受的疫情肆虐更是慘不忍睹。然而跨性別運動在這兩片土地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標誌性發展。

美國Bostock案裁定《民權法》第七條適用於同性戀及跨性別

2020年6月15日,美國跨性別運動獲得一個意外驚喜。在一個保守派佔多數的聯邦最高法院,由於兩名保守大法官「倒戈」,最高法院以6:3裁決,1964年訂立的《民權法》第七條(Title VII)關於禁止基於「性別」(sex)歧視的法律,也適用於同性戀及跨性別(Bostock v. Clayton County)。換言之,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和跨性別人士在就業上享有法律上的特殊保護。多數意見(majority judgment)得到共和黨總統任命的「保守派」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和首席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以及四名自由派法官支持。戈薩奇撰寫了多數意見。持異議的三位法官是阿利托(Samuel Alito)、湯馬斯(Clarence Thomas)和卡瓦諾(Brett Kavanaugh)。阿利托(湯馬斯加入)及卡瓦諾分別撰寫兩份異議判辭。

1964年訂立的《民權法》在美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第七條禁止「基於」(because of)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國族起源而作出的就業歧視。有三宗案件已經在美國各級法院審理,然後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兩宗涉及僱員受到性傾向就業歧視,一宗涉及僱員受到性別認同就業歧視。美國最高法院需要處理以上情況是否《民權法》第七條所禁止「基於性別的就業歧視」,而它的裁決令不少人震驚,有些評論員甚至說,它為美國文化帶來了一次大地震。

事實上,異議法官狠狠批評多數意見並非真正基於文本主義詮釋法例,實際上是運用司法霸權及脫離原意的詮釋促成是次裁決。譬如大法官阿利托在異議判辭便毫不客氣批評多數法官僭越了司法的權力,不折不扣的訂立了一條新法律:「這法庭頒下的文件,以司法意見的形式解釋法例,但這是騙人的。……無法想起[比這法院]更無恥地濫用我們解釋法例的權力的例子。」

有見及此,我們出版了專題特刊《性別歧視=性傾向/性別認同歧視?──從美國最高法院Bostock案反思香港的歧視法》,介紹和分析多數法官及異議法官的論點,供社會大眾了解事情始末,以作判斷。雖然這是一個相當技術性的議題,加上現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於如何全民抗疫,所以我們的成果未必能得到太多人的注意。

然而我們預計有些人會引用Bostock裁決支持在香港制訂性傾向歧視法和性別認同歧視法,或乾脆效法美國把性傾向歧視法和性別認同歧視法,透過「詮釋的魔法」塞進現時存在的性別歧視法裡。所以希望更多人能批判性地檢視Bostock裁決,而不會盲從之。

英國高等法院:16歲以下兒童不太可能給予知情同意決定

另一邊廂,2020年12月1日,在檢視現行的研究數據後,英國高等法院三名法官一致裁定16歲以下的兒童,不太可能就使用延遲青春期發育的「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blocker)所導致的身體後果,作出知情同意決定。法官表示,13歲或以下兒童更是幾乎不可能有能力作出知情同意決定;至於16-17歲的兒童,雖然現行法例已假定他們有能力作出知情同意決定,但基於相關治療仍處於發展初期,缺乏數據,法院要求醫生事先取得法庭批准,才向他們處方變性藥物。法官曾問及,求診的性別焦躁兒童患者當中,同時患有自閉症的統計數字。獲告知有關數據雖然有記錄在患者病歷中,但卻沒有統計數據,令法官不滿:「同樣,我們發現缺乏數據分析——也顯然缺乏對該問題進行調查,令人驚訝。」(判辭第34-35段)

案件的其中一名提告人,是現年23歲的貝爾(Keira Bell)。她16歲時,到青少年性別診所求診。那時只經過三次,每次一小時的約談,便獲處方青春期阻斷劑,展開變性的醫療程序。20歲時,貝爾進行了切除乳房手術。然而去年她的性別焦躁消退,她重新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可是對身體做成的傷害已無法逆轉。她認為性別診別沒有好好把關,不應讓心智尚未足夠成熟的兒童,進行影響一生的醫療決定。[1]

全英國唯一的青少年性別診所塔維斯托克醫療中心在判決後,已即時停止向16歲以下兒童新症處方青春期阻斷劑和跨性賀爾蒙(cross-sex hormone)。貝爾歡迎裁決,認為可保護尚未足夠成熟的兒童。另一名申訴人,是一名15歲青少女的母親,她患有自閉症的女兒正輪候性別診所的服務。判決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她最害怕的是,女兒會錯誤地被診斷為性別焦躁症:「我擔心的,不是她變性,而是她弄錯了。」

也許是事有湊巧,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隨後發表的未經同儕評審的研究報告,不經意顯示出青春期阻斷劑,並非如跨性別運動支持者宣稱般,沒有長遠後果。性別診所追蹤了44名獲處方青春期阻斷劑的兒童,結果發現當中98%兒童之後會接受跨性賀爾蒙——即是只有一人沒有作出這決定。這些醫療程序將導致這批兒童有很大機會不育。看來今次法院的判決,是保護青少年免於錯誤墮入跨性別風潮的重要一步。

JK羅琳慘遭「封殺」 英國放棄「自我聲明」模式

然而法院的判決並非偶然,2020年跨性別運動在英國遇到強大阻力,尤其在下半年。6月,英國名作家羅琳(J.K. Rowling)——暢銷小說《哈利波特》作者,因為公開反對跨運的意識形態,遭到跨運支持者猛烈批評,被標籤為「TERF」(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意思是反對跨運意識形態的女權分子)。連拍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幾名主角,都紛紛與羅琳割席,甚或公開批評她。[2] 儘管如此,羅琳仍得到很多人支持,最終沒有被「取消」掉,但不少敢於公開反對跨運意識形態的人便沒那麼幸運,面臨被解僱,包括一名稅務專家及一名童書作者。此外,一名母親在年幼子女面前被警察上門拘捕,只因她在社交媒體涉嫌冒犯了一名跨性別活躍分子。直到2020年12月,該母親才獲上訴庭裁定勝訴,肯定她的言論自由。法官表示:「言論自由包括冒犯他人的權利,實際上也包含謾罵他人的權利」,並補充說:「無傷大雅之言論的自由,毫無價值。」

此外,10月,世界欖球總會(World Rugby)更新指引,基於安全和公平的考慮,不再接受跨性別女運動員參與女子欖球國際級別賽事。11月,英國最高法院拒絕受理一宗跨性別男子,申請登記成為親生兒子的父親的案件,申訴人聲言會上訴至歐洲人權法院

較早時,9月22日,英國婦女及平等事務部大臣(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麗茲(Liz Truss)宣布維持申請性別承認證書需要醫療證明的政策,認為現行政策較能平衡各方利益。英國最終放棄自我聲明模式,亦令跨運分子大失所望。

英國在2020年出現明顯的轉勢,相信與一班反對跨運意識形態的人士不畏攻擊,堅持為言論自由、跨孩子福祉,以及婦女和兒童權利發聲有莫大關係。然而正如變性人海頓(Debbie Hayton)所言,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不能單靠某些人的努力,所有人都要站出來,共同對抗邪惡:「羅琳過去一個月的介入非常出色,但對弱者的保護不應該只靠少數人——無論他們有多出名。我們當中那些同意羅琳的人,需要作出回應,與她站在一起,並一次過將那些惡行指證出來。」

注釋:

[1] 貝爾的故事可參我們之前的報道:https://blog.scs.org.hk/2020/03/05/後悔變性-少女提告-他們應該謹慎質疑我的-陳婉珊/
[2] 關於JK羅琳與跨運的爭議,我們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報道和分析評論,請參:https://blog.scs.org.hk/category/跨性別/jk羅琳與跨性別運動系列/

【註:本文曾刊於「性文化通訊」第三十七期。】
陳婉珊,〈英美2020跨性別運動回顧〉,《性文化通訊》第三十七期,2021年1月20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