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綜述12個性教育介入課程 探討推動父母與青少年子女談性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要推行父母在家性教育,是重要,但卻不容易。一眾推動性教育的同業都在攪盡腦汁,希望可以在這方面獲得更好的成效,幫助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

有一項新文獻,分析了12個推行父母性教育的項目的成效,推動性教育的工作者不妨一讀。

青春期悄悄來臨 在家性教育意義重大

男孩和女孩幼童期的身體差異少,到了青春期時就各走兩極,發展出典型、成熟的男性和女性身體,具備傳遞新生命的潛能;心智的成熟亦緊隨其後,發展出能盛載弱勢嬰幼兒的道德判斷力、責任心和能耐。

在社會層面,政策的制訂者和持份者都特別關心青少年的性行為、懷孕、性病傳染等議題。因為這些狀況不單影響青少年自己的福祉,也甚至涉及潛在的第三者──嬰兒──的命運。

孩子步入青春期,常常是悄悄地發生。因此各界普遍認為,及早讓孩子獲得在家的性教育是意義重大的。

綜合分析美國30年間的性教育介入項目

美國三位婦科醫學家在2020年發表論文,紀錄了他們嚴謹搜集得來的12個美國的家長性教育的研究,並分析現行提升父母與孩子談性的項目的各方成效。

一眾學者搜集了由1980年至2010年間、六個醫療學術的資料庫,在33個家長與青少年談性的研究中,選出12個符合準則的研究,再進行綜合分析。那些研究的對象都涉及育有11至18歲青少年的父母;研究設計均採用了實驗或準實驗設計,以及量化的分析。

以下有12個關於父母性教育的研究項目。其中8個是在2000年以後進行的,這反映著美國的性教育學者正於當時開發青少年階段的家長性教育項目。

 

  1. Keepin’it REAL

  2. Facts and Feelings

  3. Parents Matter!

  4. Strong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SAAF)

  5. REAL Men

  6. Talking Parents, Healthy Teens

  7. Saving Sex for Later

  8. Huston Intervention

  9. CHAMP

  10. Lefkowitz intervention

  11. Families in Touch-Understanding AIDS

  12. Parent, Young Adolescent Family Life Education Project (PYAFLE)

 

介入課程不盡相同 至少六個範疇須獲顧及

雖然每一個性教育項目的手法、目標不盡相同,但從它們所設定的量度方向,我們可以從中歸納,推動性教育的人在推動父母談性時,至少需要考慮甚麼指標?以及要達到甚麼目標?

  1. 提升頻密度:促成更多談性的契機

  2. 改善技巧:加強溝通的技巧,包括開放式問題,以支持、關愛、不下批判的態度對話等

  3. 動力:考慮父母主動去探討性的意願和動機

  4. 能力感:讓父母感到談性是有能力勝任的、舒服的

  5. 基本知識:開拓父母能探討的關於性的話題

  6. 調適:與青少年子女溝通不易,要協助父母調整合適的期望

要協助父母與青少年子女談性,學者特別引用了一個溝通理論,提出要幫助父母認識溝通的頻密度、深度、態度、談及內容、時機和家庭氣氛幾方面。

此外,學者又特別注意到,爸爸與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談性似乎特別困難;又因應兒子和女兒不同性別而有所差別。因此學者提醒教育者,要考慮為爸爸或媽媽度身訂造出不同的項目。

學者在尾段鼓勵推動性教育的同業共同努力,透過彼此砥礪,製作出完善、可比較和可貴的介入工具,幫助父母去提升青少年的性健康。

 

延伸閱讀:

Akers, A., Holland, C. , & Bost, J. (2010).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parental comuunication about sex: A systematic review. Pediatrics, 127(3), 494-510.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