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暴過程只是幾分鐘,點解受害者創傷咁耐?」──少年拒信強姦為真的原因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為何被強姦的受害者會如此悲慘?那次性交可能只消幾分鐘,但她卻抑鬱了足足一整年。」

這是美國作家Laurie Halse Anderson所遇到的少年經常發出的提問。

她曾著書《speak》,講述受強暴的女孩的故事。她在《時代周刊》的專欄上提到這20年來,走訪不同學校演講。她留意到班房裡許多十多歲的少年,並不相信她的著作中那些女孩真的有被強姦。那些少年的觀念裡以為,當一個女孩與人喝啤酒、去跳舞,就是想發生性關係,並且是自然而然的。

而她又注意到,班中的其他女生會對那些提問感到驚訝,老師更加震驚。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有那麼多少年根本沒法弄清性侵犯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事實上根據Rainn.org 所搜集的統計數字:2018年美國每73秒就有一個人被性侵犯,約3%美國男人在一生之中曾經嘗試強姦,甚或真的去強姦別人。

對抗色情的「Fight the new drug」在2020年10月發文提到,男孩和女孩都極容易接觸到網絡色情,並且受當中的意識所荼毒。色情或許是罪魁禍首,令到許多少年擁有「強暴正常」的觀念。

現今性教育與強暴文化為伍?

為何Anderson所遇到的少年有那樣的想法?「Fight the new drug」認為要說上「社會認知理論(SCT)」。

這個理論很簡單:人受環境所影響。

換言之,你的個性、興趣、品味等都是受到你身邊的人和文化所影響。好的文化帶來好的影響,反之亦然。接著作者就提出:強暴文化會怎樣影響少年理解女性的身體?

所謂「強暴文化」,是描述了一個社會大眾對性關係的想法,那就是強姦是無處不在的,人都習以為常。在強暴文化下,人會責怪受強暴的人沒好好保護自己,又認為性的對象不過是身外物。他們感到強姦沒甚麼大不了,又否認強姦事件正在蔓延,拒絕去理解性暴力所帶來的傷害。

如果強暴文化正在「教育」身邊的少年,它在教少年甚麼?

Anderson在專欄裡分享經驗,提到許多少年從父母學到的性教育知識,就只是「唔好搞大女仔個肚」,換言之,只須避孕。其餘的知識來自朋友和色情資訊。

性教育只局限於描述強暴犯是那種在街上的陌生人,而非那些在高中裡的運動精英、萬人迷,也不會提及他們真的會酒後亂性,更遑論講論那些「亂性」的少年以為,強暴並沒對受害者「那麼差」。

早有研究顯示94%受強暴的女性會承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接受分析的近一百個個案中,近三份之一在事發後九個月,仍未脫離創傷的夢魘。另一報告顯示,受強暴者中有13%人曾試圖自殺。

色情與性暴力相關 父母教育要及早

缺乏性教育,色情的「教育」卻在此消彼長,加劇強暴文化。

學者在一個2010年的研究裡分析,88%色情影像的劇情帶有肢體暴力;49%存在語言暴力。加拿大學者Kyler Rasmussen在近年的研究裡,歸納出色情資訊不單與人的侵略性尤關,還帶來各式各樣的傷害。2017年澳洲政府的一份報告提出,現今色情資訊是男孩侵略性增加的「關鍵因素」。

Anderson建議,在兒童有足夠的理解能力時,就應要從父母身上學到「不能在沒得同意的情況下觸摸對方」。此外父母有責任按著孩子的年齡,去講解關於身體和性的事。對於男孩來說,就特別要知多一點關於性的法律和道德守則。父母也不要怕去分享自己做到不好的地方,或是曾經受到的威脅。

「Fight the new drug」則認為,如要減少性暴力,應基於科學事實和各人經驗的著手,教育下一代拒絕色情。

其他參考資料:《Fight the new drug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