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教育】新西蘭推性教育新指引 同志意識滲透中小學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新西蘭教育部在2020學年推展新的「關係及性教育」指引,推動性別多元,並敦促所有州立學校的教師遵從。

「關係及性教育」指引分作「第一至八級(即小學至初中)」及「第九至十三級(即高中)」。指引修訂是根據2015年原有的教材,聲稱整合了最新近的性別、性、關係等研究,目標是通過「推動性教育以促進幸福」。

當地學生從新生開始就要接受性教育,直到第十級都是必修的。即使有些父母不接受政府所推動的那套性教育,尤其拒絕背後倡導性開放的價值觀,教育部仍然強調孩子需要在其他學科中,獲得他們所指定的性教育的機會。因此這指引將性開放的價值觀滲透在各學科之中。

對性別多元的性教育產生警覺

這套性教育課程包括了一般性教育均會囊括的內容,例如身體部份名稱、避孕、在共識之內的性接觸、性方面的健康等。許多父母感到警覺的是所謂的性別多元和性別包容。

新指引涉及描述同性戀和變性作為常態的思想教育。政府要求學校實施擁抱性別多元身份的原則,包括要容許孩子自由地表達性別身份和性傾向、確保孩子能選擇自己的稱呼和身份、在課程中探討性的多元等……

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學校容許生理男童能夠進入女洗手間。此外在學童報讀學校時,表格要提供性別多樣的選擇,亦即不能非男即女,並要遵從他們所選擇的性別代名(HE、SHE還是其他稱呼)。任何年齡的學童在使用學校提供的醫療服務時──意指尋求變性、避孕藥、揭露性關係、性傾向等等,都必須獲得校方對家長的保密。

不想讀?退出便可!──同志意識滲透在各學科之中

根據當地的《教育及訓練法案2020》,父母可要求讓孩子退出上述的性教育課程。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文件要求教師在各科目中尋找機會,「利用真實的社會環境」滲透他們所認同的性教育主題。

舉例說,文件提到教師可在體育活動中加插對「恐同症」的調查,又鼓勵學童質疑和批判體育服的兩性分類。在英語課時批判書本中對家庭的看法,在故事中尋找性別定型和偏見,作文時表達對性別和性的想法。在科學課中探討雌雄同體的動、植物,對該物種的意義。

其中在初中的指引裡,提到要向學童介紹「青春期阻隔劑」的作用。「青春期阻隔劑」是跨性別運動中倡導兒童及早變性的用藥之一,然而兒童自行用藥的副作用所帶來的傷害,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關注。

此外指引還提議要在科技課認識同性戀和跨性別的運動符號;在社會科學科上認識同志運動的變革;在藝術科中探討性別刻板定型和性傾向定型;在統計科探討性別偏見下的人口數據等等。

同志意識滲透在各學科,包羅萬有,無處不在。父母面對著這種教育方式,「opt-out(主動退出)」也只是徒勞。洗腦教育是令人防不勝防的。

所有人權都得到保障 有些人權得到更多保障

令人詫異的還沒完結。指引倡導關於家庭的性教育,表明「歡迎多元結構的家庭,包括同性、跨性別、多元性別伴侶和他的鄰里」。老師和教職員都需要使用承認多元家庭的字眼,包括「避孕指稱媽媽和爸爸,並要包容一切可能出現的家庭結構,包括單親家長,同性家長,性別多元家長,養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孩子的家庭成員。」

老師無疑需要照顧學生的不同處境,但男女婚姻和核心家庭是人類延續的基本社會結構,在這種「關係和性教育」下,幼兒需要父母保護、父職和母職等性教育的內容均蕩然無存。

指引強調上述種種做法是保障所有人的權利,但細言之下,同性、跨性、性別多元者的人權獲得額外的保障。因著生理男可使用女廁和更衣室,當地一些女學生感到不安和脆弱,卻受到嘲笑和欺凌,其發言權利和私隱人權都被漠視了。

姑勿論學校的同志學會及色情正常化的教育指引,在反欺凌的大前提下,男女校服甚至成為了對隱藏的同性戀和跨性別者的「性別暴力」。這種情況令人擔憂,變相是以反欺凌為藉口,將兒童放入同志運動的常態之中。

新西蘭的性教育改革讓在香港的每一個成人警覺,留心任何新的教育改革,會否「魔鬼在細節」,出現這類政治或文化左翼的洗腦教育。

 

延伸閱讀:

LifeSiteNews》|新西蘭《關係及性教育》指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