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Irreversible Damage – The Transgender Craze Seducing Our Daughters

陳婉珊(研究主任)

Irreversible Damage – The Transgender Craze Seducing Our Daughters(不可挽回的傷害——誘拐我們女兒的跨性別瘋潮)

作者:艾碧該.斯爾(Abigail Shrier)
發行日期:2020年6月30日

 

(網絡圖片)

當看到書名時,可能會令人眉頭一皺——又「craze」(瘋狂),又「seducing」(引誘)的,立場似乎鮮明得令人疑慮。但一看之下,疑慮盡消,作者斯爾透過全面的訪談聆聽和資料搜集,非常詳盡而務實地呈現這個正影響歐美萬千少女的跨性別「瘋潮」。再者,根據斯爾,她用「craze」一詞,並非貶義的,而是取社會學詞彙的意思——一種像病毒一樣傳播的文化狂熱。(頁27)

 

斯爾本身是左傾的自由身記者,主要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撰稿。2017年,當美國加州訂立了一條新法例,打擊拒絕以病人指定的代名詞稱呼之的醫護人員時(最高刑罰是監禁),斯爾在《華爾街日報》寫了一篇文章,認為新法例影響言論自由。之後,一名跨性別青少年的家長接觸斯爾,尋求幫助。起初她將那位求助者的情況轉介給另一位同行,因為她是評論記者,而非調查報道的記者。後來她念念不忘,最終主動尋訪不同的醫生、專家、跨性別青少年及成人,以及重新認同原生性別的「逆轉換者」(desisters)。為了寫這些青少女的故事,她進行了近二百個訪談,又訪問了約五十個有跨性別青少年的家庭。

全書共11章,由近代美國青少女成長的環境說起,為突然急速上升的,向性別診所尋求變性藥物的現象,提供一點背景資料。而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興起,令人輕易在網絡吸引大量注意力,做就極具影響力的跨性別青少年模範(role model)。不少受情緒問題困擾的青少女「對號入座」,以為跨性別身份可以解決她們的困境。及至社會、學校及醫療專業的推波助瀾、家長的無助、變性藥物的副作用、逆轉換者的經驗等等,這書都有一一探討,而且並非只有一方面的觀點,斯爾虛心聆聽跨性別運動倡議者的意見,以及醫療界和校方的觀點。內容非常詳盡,而且文筆簡潔易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讀物。最後一章,根據她的訪談經驗,斯爾更提供了預防孩子捲入這瘋潮的建議。透露一點兒,限制或推遲孩子使用智能手機是個好主意。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本書的第十章:逆轉換者的心聲。即是曾經投入跨性別這個文化熱潮,但後來不再認同為跨性別的過來人的經驗。他們不約而同指出,跨性別群體有一種狂熱宗教(cult)的特質:他們有很強的內聚力,而且鼓動跨性別青少年疏遠會讓他們運用理性思考的人——主要是他們的親人。總之,群體中的成人會告訴年青人,一切不全力支持他們跨性別身份的人,都不會真正明白他們的感受,也就是不愛他們的人。一名過來人說:「當你在裡面時,你會相信非現實,而你卻不相信現實。」

最後,斯爾提到,她的好友一度不解為何她要寫這本書;因為這位好友認為,這本書將會傷害跨性別群體。斯爾也知道出版這書對她個人沒甚麼好處,因為她將被指責為充滿仇恨。只是身為母親的她,更關注落入這股文化狂熱的青少女的福祉。再者,如果仔細看她的文字,會知道她並非針對受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困擾的跨性別人士,而是推動這股瘋潮的跨運倡議者。根本,很多她訪問的跨性別成年人士,為這股瘋潮感到抱歉,並抱怨跨運倡議者利用他們的名義去推動跨運意識形態。

然而說到尾,雖說受跨性別瘋潮影響而踏上變性路的青少年數目急增,但畢竟只佔整體青少年人口的一小部分,再者災難遠在歐美,與身在香港的我們何干?也許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網絡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對於這個席捲歐美的文化瘋潮,多一點認識總是好的。說不定某時某刻,能幫助身邊的孩子避過一劫。再者,跨性別運動的影響並非只針對青少年,基於它顛覆性別定義的本質,事實上是影響社會每一個人。美中不足之處是這書暫時只有英文版。

【註:本文曾刊於「性文化通訊」第三十六期。】
陳婉珊,〈書介:Irreversible Damage – The Transgender Craze Seducing Our Daughters(不可挽回的傷害——誘拐我們女兒的跨性別瘋潮)〉,《性文化通訊》第三十六期,2020年10月20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