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珊(研究主任)
「費城聲明」(Philadelphia Statement)由一班關注言論自由日漸收窄的人士發起。發起人不分黨派,除了知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羅拔.喬治(Robert George)外,亦有索馬利亞裔荷蘭女權分子阿亞安(Ayaan Hirsi Ali)。他們關注美國的氛圍日漸不寬容,無法容忍異見,動輒透過群眾壓力打壓異見,加深社會分化。
聲明的起首,說明了發出這份聲明當下的處境:「社交媒體暴民、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1]、校園言論政策,這些都是當今美國生活的一部分。表達自由正面臨危機。真正公開的對話——對民主共和國的健康與繁榮至關重要的辯論、思想交流和論證——越來越少。意識形態分子妖魔化對手,以阻止重要議題的辯論,並壓制不同意他們的人。」
接著它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捫心自問,這是我們想要的國家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理想中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以及許多不同信仰、人生觀和信念的同胞,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尊崇其最深切的信念,而不必擔心受到懲罰和報復。」
言論自由原來亦反映一個社會的健康程度,怎至關乎它的存亡:「一個缺乏互相尊重、會讓人們受到羞辱或恐嚇,因而進行自我審查的社會,無法長期生存。……我們渴望一個思想可以百花齊放的自由之地,因為這是將虛假與真實區分開的最公正、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異議的和不受歡迎的聲音——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也應該被聽見。他們經常引導我們的社會朝著更公正的立場前進……言論自由是『社會和政府的重大道德革新者』。」
可是,言論自由正面臨極大挑戰,一些人將政治或意識形態對手標籤為「仇恨者」,甚至將主流言論標籤為「仇恨言論」,又將異見者列為「黑名單」,嚴重危害他們的生活。大公司、大學的反仇恨政策,以保護弱勢之名,成為了阻擋人們獨立思考的屏障。「費城聲明」澄清言論自由不包括「誹謗、淫穢、恐嚇、威脅,以及煽動暴力」等,然而必須指出,現時打擊「仇恨言論」之聲稱,往往是打壓異見為實。因此,如果人們追求多元自由社會,「必須放棄意識形態黑名單,並重新承諾堅定地捍衛言論自由,以及熱切地促進健全文明的公共論述」。
「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這是每一個追求更美好社會的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縱使香港不算是民主政體,但這無礙我們追求一個更理想的社會;事實上,比起徒具其名的民主政體,民主政體所應具備的質素或核心價值——多元寬容、自由人權、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豈不更值得我們追求嗎?雖然這份「費城聲明」談的是美國處境,但仍值得每一個響往自由平等的人參考和反思。
「費城聲明」全文及聯署:
https://thephillystatement.org/read/
注釋:
[1]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指一種新興的網絡現象。當一個名人在網絡發表了不受網民歡迎的言論,便受到網民辱罵和唾棄,令該人過往努力建立的聲名和地位毀於一旦,就如在公共空間被取消掉一樣。著名的近例是小說《哈利波特》作家JK羅琳(J.K. Rowling)因堅持悍衛女性的權利而遭到跨性別運動支持者圍攻,請參:https://blog.scs.org.hk/category/跨性別/jk羅琳與跨性別運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