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只有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兩種?批判理論無助解決社會問題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一名黑人被美國警察拘捕時壓頸而身亡,激起「黑人的生命可貴」(Black Lives Matter)口號四起,反種族主義的情緒再被激起,席捲美國全國。

種族主義植根於批判理論。甚麼是批判理論?我們可以如何應付批判理論為社會帶來的影響?美國基督教網台《BreakPoint》主席John Stonestreet和研究員Shane Morris共同發表了一篇值得一讀的博客文章,分析反種族主義、批判理論和基督教的關係。

許多人心裡會問:「這世代最大的問題是甚麼?」哪個關鍵位置出錯呢?

我們希望看到公義,強權對人的壓制得以終結。尤其在美國歷史裡,非裔美人在法律前曾被不公平對待。只是不是每一個人口中的「公平」都是同一件事。有些人將「公平」的含意約化二分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

因著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美國各地都以批判理論的想法展開對話。原本只有學術世界才熱衷的一個話題,今天對批判理論認識皮毛的普通人,也將之掛在口邊,甚至成為現今流行的文化想像。

批判理論原初由一群政治哲學家提出。他們熟悉馬克思想法,並將之應用在經濟和社會層面。他們將批判理論放諸在一些可以區分社會階層的領域,如種族、性別之類。結果理論成為「萬能Key」,只要通過將人分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兩種,揭示種種社會問題和架構背後的權力結構。

研究基督教世界觀的歷史學者Glenn Sunshine在一次神學對話裡解釋,批判理論就像它所採源的馬克思主義一樣,用純物質的角度看待人。所以根據批判理論,我們的種族、性傾向、性別認同都不只反映「我們是誰」,更加定義了我們的特性。而且在每一個範疇上,我們要麼只能是「被壓迫者」,不然就是「壓迫者」了。理論把人約化和二分。

按批判理論,被壓迫群組會自動獲得道德上的權威高地(moral authority),而壓迫者則沒有。某人是少數族裔,或是某種性小眾,就自動成為「被壓迫」的受害者,有權要求壓迫者犧牲並付出代價,讓他們獲得前所未有的特權,「令他們好過一點」。作者認為「令他們好過一點」是產生問題的關鍵。

這種觀點只著重種族身份,卻忽略了個人的種種選擇和生命境遇造成的差別,相比種族身份更為關鍵。舉例說,小朋友成長時,是否與爸爸一起,這種影響在統計學上是相比他本身的種族身份更為關鍵。對於許多人和家庭的塑造和整個社會的生存和將來,其他因素如信仰投入度、教育水平、性行為的決定、家庭關係的穩定程度有更根本的影響。

批判理論在忽視其他所有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將人硬塞入壓迫與被壓迫的互動之中,令這種「批判」觀點經常扭曲了現實。

美國雜誌《Quillette》曾敘述一宗事件,是一位丹麥批判理論家受到其他同行的攻擊。他們聲稱他的批判理論流派是種族主義(racist)。作者認為這不是個別事件,因為無數批判理論家出版大量著作,指出由邏輯學到數學都是白人和異性戀中心主義者的壓迫工具。

作者認為問題關鍵是對於「這世代最大的問題是甚麼?」的答案。而批判理論答錯了。它將人類實況和對人類問題的理解搞錯,它的解決方案也過份簡化,有時甚至是危險。

當然,就算不提人的墮落和基督教罪觀,我們都可以從個案和統計中看到種族主義在美國仍然根深柢固。問題是社會太多時用批判理論的角度探討「種族」的社會事件。但批判理論對種族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其實有違人類處境的真實情況。

把別人還原為他的種族身份,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反之,作者認為當人們真正地了解人的價值、人的罪性,人的盼望的時候,才能真正面對醜惡的現實,包括根深柢固的種族主義問題。

參考資料:《BreakPoi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