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研習組:和你Read《網絡效應》系列 第一至四講花絮

網上行為的放大、加速和上癮

2020年3月5日,晚上9:00-10:30,我們舉行網上研習組:和你Read《網絡效應》系列 第一講,地點是ZOOM軟件,出席人數有12人,由香港性文化學會副主席洪子雲博士主講。

隨著科技發展,愈來愈多人使用電腦,在街上也愈來愈多人機不離手,不論在工作和娛樂上,甚至交友戀愛,我們也倚賴互聯網。但是,我們花大量時間於虛擬世界中,有什麼事情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呢?

這四次,我們會一齊看一本書,《網絡效應(The Cyber Effect)》,作者Mary Aiken是一位法證網絡心理學家(forensic cyberpsychologist)。

在網上,人類行為會放大和加速,不論行為好壞,例如奉獻/捐款會更多,變得更慷慨,出現不少「眾籌」(crowdfunding)活動。背後是來自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網上無約束效應),意思是我們在使用互聯網的時候,自制能力會減低。用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進入了另一個環境,但我們一般並不自覺,像暈船浪一樣,判斷和行為受影響。因此,我們在網上會做出很多日常生活中並不會做的事。

作者以性變態正常化(The Normalization of a Fetish)作例子,過去很多不正常的行為,在互聯網上都被正常化。由於互聯網的特色,如網上無約束效應,網絡空間缺乏監管,而且可以匿名,因此問題行為會放大,例如辱罵言語。作者指出以下八類性異常也在網上被正常化:露體、戀物癖、磨擦癖、戀童癖、施虐狂、被虐狂、易服癖、偷窺狂。

為什麼互聯網容易令人上癮?作者指出,一些間歇性和斷斷續續的獎賞非常容易令人上癮。加上網上匿名性質會讓人有安全感,參與網上的社區也會令人有歸屬感。當被LIKES時,在網上貼上關於自己的資訊也會令人有快感。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語中有約四成是講關於自己的事情,但在網上的言語中則有八成是敞露關於自己的資訊。就連網上搜尋也一樣能令人覺得興奮,這種感覺源自多巴胺。一項2015年的研究發現,美國人每年查看手機的次數高達80億次。因此我們更明白,為何網上購物和網上遊戲容易成癮,美國電子遊戲工業比荷里活還大,能達到一年$660億的收入。

網絡世界對0-3歲兒童的影響

3月12日 晚上9:00-10:00,我們舉行第二講,討論網絡世界對0-3歲兒童的影響,主講是本會的鄭安然先生。

0-3歲小朋友自己其實未太有能力去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很多時候是他們的父母花比較多時間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因而忽略了與他們溝通及相處,又或者父母沒有時間與他們相處,因而把電子產品塞給他們。

一心多用的父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在家中或者在其他公共場所,一些嬰孩的父母一邊餵奶,一邊玩手機。驟眼看好似沒有什麼問題,似乎應該很多父母都會這樣做,科技為我們帶來很多方便,我們很多時候做很多事情都是機不離手。

其實父母的心態是這樣的:BB只需要換片和飲奶,沒有情感的需要。

因此今日的BB和父母的眼神接觸會少於上一代的嬰兒,形成他們的情感長期飢餓。BB其實是很需要跟父母有眼神接觸的。

與父母缺乏眼神接觸對嬰孩有什麼影響?

  1. 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有身體及眼神接觸,幫助嬰孩與母親建立情感依附。因此,作者提及電子產品搶奪了嬰兒渴求母親的眼神接觸,或會影響孩子的依附方式,從而影響日後跟他人和配偶的關係,如很難明白別人的情感需要。
  2. 此外,我們常說今天新一代「玻璃心,經不起風浪」。原來跟父母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小朋友,情感上會比較強壯、較能夠跟陌生人相處及願意冒險克服困難。
  3. 鄭先生進一步以性文化角度分析,情感依附其實也跟「性別自信」有很大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子女才容易接納及喜歡自己的性別身份。當母親跟兒子缺乏眼神及身體接觸,兒子就不肯在情感上離開母親而獨立,因為情感上仍未飽足,這就會進一步影響兒子「個體化」及認同爸爸男性角色的過程

對0-3歲的嬰孩來說,他們未懂說話及表達需要,更遑論溝通。但對他們來說,眼神接觸、扮鬼臉、擁抱等就是他們接收愛意的方法。但在今天,手機似乎比我們的子女「可愛」,令我們忽略了他們,但嬰孩的情感依附建立可以影響深遠。

網絡世界對4-12歲孩子的影響

3月19日 晚上9:00-10:00,我們舉行第三課,討論網絡世界對4-12歲孩子的影響,主講是鄭安然先生。

不同年齡組別有不同特性,如4-12歲的孩子,他們開始「識行識走」,即擁有成人的「行動」能力,但未有成人判斷危險的能力。因此鄭先生形容他們甚至比0-3歲的嬰孩更易遇到危險,至少嬰孩未懂走路。至於13-18歲青少年,這段時間是他們自我形象開始建立的時期,特別尋找自我價值,來源是朋輩或網友,因此很敏感他們的留言和評價(comments)。

作者認為,我們現在會關注童工問題,因為我們會覺得工作是屬於成年人的,小童則需要有童年,而且因小童工作會有危險,所以不應讓小童工作。而4-12歲小童在網上世界同樣是最易受傷的年齡群,因為他們會探索和好奇,在網上世界中,他們同樣「識行識走」。雖然他們有能力使用科技,但沒有能力處理面對的危險,也不理解行為的後果。

作者擔心,會否在100年後,我們會像關注童工一樣,關注網上世界對小童的危險?

網絡世界的環境是怎樣的?
1. 危險的「鄰居」
我們不會把自己的小孩獨自放在油尖旺市中心,因為人流複雜,但當我們容許他們在家中獨自上網,我們就等於把自己的小孩放在網上的市中心,讓他們身陷危險之中。但父母覺得他們仍在「家中」,因此很安全,真的嗎?
書中指中,84%兒童及青少年接觸互聯網,8-12歲孩子超過一半有手機。市場調查顯示,多數美國孩子六歲開始有第一部手機。也有香港報章報道,香港八成小學生擁有手機,當中有兩成曾經收過不安照片,包括涉及血腥及色情。

2. 沒有年齡限制:
雖然Facebook和Instagram限制用戶年齡必需在13歲或以上,似乎他們也明白網絡對幼童的影響,但他們沒有一個嚴格執行的方法,似乎像一個公關技巧。相反,在真實世界中,如果我們真的不想兒童進入某些場所或使用某些物品,我們會有有效的方法核對年齡,例如酒吧、賣酒的店舖。2014年美國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研究,指出小童在認知及情感發展前,網上的社交互動會對他們有負面影響,如遇到不好的人或作出錯誤的決定。

此外,作者也提及一些兒童常遇上的具體危險。

首先是網上欺凌問題,在網上世界中,其實更容易出現欺凌問題。因為在現實世界,欺凌者會怕被看見和發現,因此只會在少人的地方欺凌或限制了他們的欺凌行為。但在網上世界,人人都像隱形,沒有人知道你是誰,行為就會容易被放大。在一個有二十四個國家的調查中,12%家長指他們的小童曾被網上欺凌(如不斷被批判留言攻擊和恥笑)。美國有一百萬個兒童在 2015年曾在Facebook被「騷擾、威脅、或其他種類的欺凌」 。由於兒童與人相處的技巧仍在發展中。而成年人的說話行為較「經過思考、判斷他人反應」,不易吸引人罵,即使被人罵,都會覺得只是網上世界被罵,現實世界的我仍有工作、家庭等。但對兒童來說,網上世界是他們很重要甚至唯一的世界,因此被人罵是很嚴重的事,也不易處理被罵的情緒。 特別當進入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時,更會敏感別人的說話,更在意別人的留言,這是成年人容易忽略的事情。

其次是色情的影響。對發展中的小童有何問題?
鄭先生以自己在小學對男生分享性教育的經驗,指出色情對男生「物化」和不尊重女性的影響十分嚴重。曾有一名小六生說自己很喜歡一個女同學,很想及打算強吻她。同時,色情文化也會影響力女生的審美觀。有小四女生曾說,看完K pop女團性感舞步,覺得自己很肥及沒有價值,自己本身有的其他成就突然忘記。兒童在網上也有可能被戀童者看上,先在線上遊戲中建立信任,再說服他們拍下裸照。作者形容「兒童色情」一詞應正名為「虐兒資訊」。同樣,網上的戀童論壇也會互相正常化及強化大家的行為,這也是一種網上心理效應。
因此,愈來愈常見的兒童自拍裸照、年青伴侶的報復色情(revenge porn)和性勒索(Sextortion)是值得令我們反思網上世界的安全問題。

網絡世界對愛情和性的影響

3月26日 晚上9:00-10:00,我們舉行第四課,討論網絡世界對愛情的影響,主講是鄭安然先生。

第四講討論網上世界如何改變愛情和性。愛情和性如何在網上世界改變?
愛情是一種披露自己令大家進入親密的關係,當我們披露自己的時候,已建立親密感,令關係向前。可是,當這種人際接觸越來越倚賴科技去進行,就會變得複雜。

如果我們用另一種方法去開始以及維繫愛情,例如用Webcams,交友apps,texting,sexting,social media,愛情必然變得更好,更滿足,更開心嗎?雖然網上好像更容易找到愛,掃一掃就可以找到,十分方便,但這真的是愛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何我們在網上交友會更容易喜歡人,更容易墮入愛河,而且關係發展特別快。網上交友和現實交友有何不同呢?

傳統戀愛需要幾個月建立的親密感,網上可以即時建立,為什麼?
有幾個原因:
1. 人傾向跟陌生人分享心事,覺得比較自在。
2. 網絡效應之下,我們覺得對方不會在真實世界看到自己,因此覺得被傷害的風險很低。
3. 有很強建立關係的渴望,因此分享自己的所有,不會猶豫。

在網上交友之中,我們需要跟陌生人披露很多有關自己的東西,以建立親密感,作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因為在網絡上,會出現如心理學家Walther 形容的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即兩個陌生人在科技上希望找尋大家相似的地方,多過達致一個更安全的結連。而在一個安全的結連下,其實會容許大家不客氣的坦白或希望看清對方所有,包括大家不同的地方。因此在網絡上,我們會容易放大自己跟對方相似的地方,忽略差異,造成不斷的失真。當人在網上相遇,若第一印象正面,其他未知變數、缺乏的資訊,都會自動被正面及完美的資料填上,簡單說,即是神化。因此,我們在網上很容易把一個陌生人看為一個立體及認識很久的人, 而且十分完美,令你愛上他/她。這也是容易明白的,就像很多人說,看金庸小說比看金庸漫畫好看,看金庸漫畫比看金庸電視劇好看。愈少資訊,想像力就會愈多,但同時愈不真實。 因此很多時在網上交友,我們向對方分享了很多心事之後,以為關係已經建立,可是面對面又覺得對方很陌生。

甚至當你覺得與對方有很強烈的結連,產生很大的信任,像認識了十年一樣,自然容易把自己的私人資料,如地址,給對方,或去對方的家。網上交友給我們製造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親密感,讓我們很容易受到傷害。在2016年,英國交友軟體的強姦案比過去5年上升了六倍。而71%這類型的強姦發生在第一次約會及在自己或對方家中。我們不會讓陌生人都自己家中,但我們卻看到很多人會讓未見過的網友到自己家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