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解釋 為何有種人「一上網就變做第二個人」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韓國爆出「N號房」事件。人們以駭客手法威脅未成年少女,換取包括性虐的色情影像,以此為「貨品」吸引26萬人次網上付費,更有人以獲取的資訊進一步展開新的性勒索和新付費平台。

全球嘩然,並質問為何這麼多(男)人能夠泯滅良知,不單付費買他人的痛苦,而且更在傷口上灑鹽。最新研究指出這可能與人的個性特質有關。

你上網的行為放任嗎?

學者發現有一群人在網上世界會變得特別任意而行,不理後果。

在日常生活裡從未讓人知道的事,這種人會在網上就披露出來,甚至願意向陌生人分享。這種人會感到上網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自我代入,Solipsistic Introjection)。有時候,連身邊最親密的人都會詫異,感到網上的他是另一人、另一性格。

這種人感到容易與人熟絡(關係形成,Relationship Formation),為自己虛構一個有別於現實的新身份(與自我分離的匿名特性和想像,Dissociative Anonymity and Imagination),經常為到網上互動而感興奮。他們特別認為上網時別人看不見自己(隱藏,Invisibility),較少在意自己介意甚麼、表達了甚麼。

你是這類人嗎?上述括號中的學術字眼,就是學者認為「網上放任行為」的元素。

學者研究網上任意行為與個性的關係

加拿大的學者團隊想知道哪種性格的人,特別容易在網上任意而行;而在網上任意而行的人,會否更傾向在網上做些高風險的行為,例如: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調情,出外約會,甚至展開親密關係;在網頁中提供私人資料,後來卻發現中了騙局等等。

放是他們找來213位美加地區的成人填寫問卷,分別量度了他們在上網的放任行為、高危行為,以及以「人格結構HEXACO」的個性特質,然後進行統計學分析。

放任行為與不誠實、情緒化有關

這個在2020年發表的研究結果一如預期,顯示那些人在網上行為愈是放任,參與高危行為的機會愈大(β=.14;p = .031)。而他們本身的焦慮和孤獨感都較強。

哪種性格的人在網上會變得特別放任?有效的統計模型(R2 = .459)顯示,「誠實而謙卑」特質(亦即傾向公平對人,不願損人利己)較低的人傾向在網上變得放任(β= -.45;p < .001)。情緒起伏較強的人(β=.15;p = .021)是另一令人在網上放任的個性。此兩者均會使他們網上行為放任,從而進行高風險的行為。

此外,低外向性特質——不善交際的、低調不愛說話——的人,以及低盡責特質——行事衝動——的人,他們只會傾向在網上放任,卻傾向不會參與高風險的行為。

學者建議可以及早支援有這些特質的人,預防他們在網絡中受到傷害或傷害其他人。

參考資料:
D’Agata, M. T., & Kwantes, P. J. (2020). Personality Factors Predicting Disinhibited and Risky Online Behaviors.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27/1614-0001/a00032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