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有研究質疑美國公立學校只派避孕套推動安全性行為,措施是事與願違,反而提升了少女懷孕的比率。學者在報告裡同意給青少年避孕套並無不可,只是這種教育並不足夠。
削弱「避孕套教育」成效的原因
有許多原因削弱以避孕套為主調的「安全」性教育的成效。
避孕套是男方主導的措施。姑勿論男人腦部負責作出合適判斷的前額葉平均要在25歲才開始成熟,任何男性情到濃時,體內的荷爾蒙會使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下跌;加上男性在懷孕一事上所承擔的代價,往往比女性少。矛盾衍生,男性為主導的避孕措施,男性使用的動機卻較低。
此外色情文化形塑「中出」(在體內射精)為高潮、不顧後果、挑起觀能刺激的性交方式,令更多習慣觀看色情的人不自覺地,將性滿足與拒絕使用避孕套扣連起來。這本身與「使用避孕套」的性教育互相抗衡。
以避孕套作為防治性病和避開懷孕的性教育成效,在種種因素下均會被削弱。
為何性行為要「安全」?
你或許聽到「A、B、C」的性行為次序。放在最後的C是指使用避孕套,A是自主地選擇不發生性行為,B是指性愛只發生於忠誠、委身的關係之中。(Abstinence, Be faithful, use a Condom)
青少年的「安全」性行為教育的目標,往往是延遲發生性行為的時間。「安全」不單是指避開性病或自然懷孕,還包括了避免因對方不忠、始亂終棄所帶來的心理傷害;避免在過早生育,讓弱勢生命因父母不成熟而處於更大的困境之中。
事實上性關係並非「握握手」和「飲杯水」,而是把自己最赤裸地交出來,表達最親密的身體語言。這是脆弱的身體語言,需要「安全」地保護。「A、B、C」三者輕重,各按其位,缺一不可。
若有人給少年一輛跑車時,只給他戴上「安全帶」,卻無視少年的駕駛技巧與態度、看待人命的價值觀、開跑車的目的與路徑……除了讓他獲得快感,是百害而無一利。派發避孕套措施是不相伯仲,其成效不彰,不無道理。
你或許不知:避孕套只是「較」安全
研究曾發現,青年免費地在學校獲得避孕套,行動包含著「隨手得來,不妨一試」的訊息。在「安全」的訊息下,令更多人投入性行為之中。可知「媒介即是訊息」,一個中學老師在校園裡拿著假陽具教授使用避孕套的方法,與一個醫護人員在醫務環境做同一件事,受眾接收的訊息會非常不同,前者代表某種價值觀,後者代表某種衛生觀點。
若性教育過份地強調使用避孕套是「安全」,而不清楚說明「只是較安全」,又不談「A、B」,終會衍生「風險補償(risk compensatory)」效應,使人更「放心」地與人性交,卻反而增加染病的風險。這也是本文不使用「安全套」稱呼的原因。
所以或許你要進一步知道,有五種性病是避孕套也避不開的,他們分別是
- HPV:對性活躍人士來說,一生中總有機會遇上,有些種類能導致生殖器官的疣,有些會導致子宮頸癌,能透過皮膚傳染其他人。現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避孕套能預防哪一種HPV
- 疱疹:醫學博士Brian A. Levine指出:「即使你有使用避孕套,生長在生殖器官的疱疹非常容易傳染,特別跟新的性伴侶。」疱疹病毒爆發時,醫生建議患者停止性行為
- 梅毒:即「花柳」,出現一個或多個無痛潰瘍。避孕套的保護,取決於潰瘍生長的位置
- 傳染性軟疣:皮膚上會有細小的顆粒
- 陰蝨:寄生於人體毛髮的寄生蟲
延伸閱讀:
Buckles, K. & Hungerman, D. (2016). The incidental fertility effects of school condom distribution programs. NBER Working Paper, 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