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韓國爆出「N號房」的網上大型影像性暴力事件,涉及超過70位女性,當中不少為未成年少女。駭客獲得少女的私隱資料,並威脅其安全。被敲詐的少女以自己的色情影像繳付「保護費」。
據報有26萬人次曾付費獲得影像,估計約有三萬人。他們不單助長性暴力的滋生,更用買來的資訊展開新的性勒索。而且,聊天室內人會以「強姦她」來起鬨,換取認同,並獲得更多性虐、性變態的影片。
為何可以如斯泯滅人性?這要說「匿名」的問題。
匿名問題關鍵 實名制是出路嗎?
近二百萬人在韓國國會的請願平台聯署,就要求公開該26萬人次的真實身份。他們普遍的直覺似乎說明了「匿名」是產生問題的關鍵。
付費者以虛擬貨幣付費,並且在加密的聊天工具進行勒索。一切舉動讓人覺得自己身份隱藏,是匿名的。
網絡素養專家普遍指出,網上的匿名特性會為人帶來虛假的安全感,減低他們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因著道德規範、自我期許,人們平日不敢試的事都會行出來。在網上世界的相處掩蓋了人的外貌、身體、反應、聲線、表情等,更難令人產生對別人的同理心,忽視別人的「人性」。
網絡「實名制」似乎將網上行為的責任,重新放在更清楚的位置,這樣可行嗎?原來都有不少難度。
色情資訊實名制:參考英國經驗
中國幾年前實施由電話、網絡、購買車票、使用支付寶等等,通通記錄身份,生活的任何細節都無所遁形。政府大規模地掌控人的生活,甚至推動「社會信用制度」的道德監控系統,完美地實現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出的環形監獄(Panopticon)概念,「老大哥在監視你。」
全面「實名制」令人毛骨竦然。若只是監控色情資訊,可行嗎?
2018年英國執政的保守黨政府訂立《數碼經濟法案2017》,規定要求登入色情網站的人提供資料,證明他們年滿18歲或以上。營運色情網站的公司當時計劃採用識別軟件「AgeID」。它是第三方公司,收集個人資料並核對年齡,包括信用卡、護照、駕駛執照及手機內容。色情網站公司稱自己不會觸及和儲存私人資料。
政策目的是要保障未成年人和兒童不會接觸到不雅成人內容。法規推動幾年間,各方發現實施極難。
有專家曾在記者面前以幾分鐘時間,簡單繞過年齡查證。除了技術困難,更有大量私隱問題,以至是政治層面的考慮,均是難以處理的,迫使英國政府在2019年尾擱置計劃。
有人提出擔心自己的性傾向與私人資料連結,資訊由不知名的私人公司所擁有。分析進一步指出,這些公司的股份、職員若被其他國家(如:中國、俄羅斯)所染指,則有機會將名單賣出,憂慮會成為政客「道德醜聞」的黑材料。
兩害取其輕 色情實名制更可取
按「網絡足印」的概念,網上言行其實並不匿名,即使以駭客途徑所做的,都有可被追查的可能。說到底,我們希望人們為自己網上瀏覽、傳閱色情資料負上法律責任嗎?
斯諾登的「解密」告訴我們,你的舉動若不是交給政府,也只是交給Google、facebook、Yahoo!等網絡巨頭,而且最終他們不時也會把你的生活給洩漏(售賣)出去。分別在於擁有你資訊的人到底是公權力極大的政府,還是謀利欲望無限的私人電訊企業而已。
而如果要在不讓人知道瀏覽色情網站,及與遏止「N號房」重現兩者之間取捨,你會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