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靈騫(項目幹事)由本會主辦的「再思同性撫養——多角度思考」研習組的最後一場已於 2019 年 3 月 28 日舉行,當日約十多名參加者出席。是次研習組分別由思智學院院長、精神醫學博士張穎思 主講「從腦神經科學看男女大不同」及明光社董事、城市大學老師梁林天慧博士與我們一同探討「父母的愛護和參與如何影響孩子的自尊感?」,分析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張穎思:從腦神經科學看男女大不同

思智學院院長、 精神醫學博士張穎思
張博士於開首先簡介腦神經的各部分,分析男女腦部成長及結構的不同。她提到腦部不同的區域發揮不同的功能,而男生腦 袋的面積是較為大的,容易在感官上作直接簡單決定,但或會因而比較衝動行事。相反,雖然數量上女生腦內的缐路比較少,不過需要跨區域思考及分析,思維上可能會較為繁複,考慮的事情 會較多。另一方面,從年齡層面上看,女性於年輕時期的成熟程 度會較同齡的男性發展為快,例如語言能力及心智上的發展,尤其是高中的階段,但大約到了三十歲左右,男女腦部的發展便會回到差不多的水平。不過不論是男或女,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對腦 部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究竟環境對腦部發展有何重要?張博士為我們剖析父母對 於孩子腦部發展有甚麼關係及影響。她提出首一年媽媽對孩子腦部發展是很重要的,因為孩 子會模仿媽媽的行為,就如一個人看到某種行為,也能跟著做,好像鏡子般反映出相同的東 西,這稱之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特別在嬰兒時期的互動,若孩子跟媽媽相處緊 密,對其腦部發展都很有幫助,例如情緒丶辨別能力及倫理衡量上都會較為敏銳,由此可見, 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及家長的行為舉止可影響孩子日後各方面的發展。
梁林天慧:父母的愛護和參與如何影響孩子的自尊感?
接下來,梁林天慧博士帶我們探討父母在家庭的接納(warmth)與參與(involvement) 照顧如何影響孩子的自尊感(self-esteem),研究對象主要是高小至初中的學生,大約以 3,000 多名中小學生的自我自尊感作統計。1數據顯示媽媽的愛心和關注與孩子的自尊感有正相關; 對於女孩子來說,爸媽的接納與關心皆能幫助其提升自尊感,反之若是男孩子,爸爸的參與程度就跟他們的自尊感沒有太大的關係。林博士坦言因為環境擠逼及父母工作忙碌的關係, 在香港很難幫助孩子建立好的自尊感,究竟父母的性別對孩子的自尊有甚麼關係呢?

梁林天慧博士
林博士表示,自尊感其實是很重要的,這會影響個人如何評定自己的價值。不論本地或外國研究都指出父母的欣賞丶接納與鼓勵是跟孩子的自尊感有關。若家長的管教模式是指責型,以內疚丶羞恥感去幫孩子建立自尊,一般都是較負面的,反之如用說理丶分析的方式,便沒有這麼多負面影響。然而研究發現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力較大,當然爸爸的影響力也不能忽視,特別是情緒控制及社交能力上。此 外,爸爸對兒子或媽媽對女兒,以同一個性別去管教,孩子可有同性別的形象作參考,會發揮更大的效用。
綜合各方面的分析及研究,父母對男生和女生的自尊建立也有著不同的影響。在亞洲的 情況顯示,爸爸要得到女兒的信任,而兒子需要爸爸對自己的信任,爸爸對兒子有更強的影 響力,媽媽則對女兒的影響力較大。然而不論是爸爸或是媽媽,對女兒的自我形象建立也佔 很重要的角色。反之兒子有別於女生,不太依賴父母的照顧,不會非常看重父母的參與程度, 但若有父母的肯定及鼓勵,對男孩建立自尊都有正面的影響和幫助。
家庭的配合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林博士建議政府可定立更多支援家庭的政策,讓 家長能參與更多並正面幫助孩子的成長。例如一些機構會舉辦爸爸訓練,爸爸這樣可學習如 何正面讚賞及認同孩子,媽媽也可鼓勵爸爸多親近兒子,令兒子能得到爸爸的認可及信任, 從而建立自尊。而女兒較受媽媽影響,同時爸爸的鼓勵對她的自尊建立也有很大的作用。由 此可見,不論是爸爸或媽媽,兩者的角色對孩子成長也是同樣重要,不能輕易取代。
有與會者問到張博士所提及的鏡像神經元 (Mirror neurons),若母親是同性戀者,孩 子會不會因而也容易有同性戀傾向?而孩子本身的自尊感會不會對此也影響?張博士回答說 曾有關於「同二代」(同性家庭成長的孩子)的社交生活研究,不過很少以鏡像神經元去作性 傾向的研究指標,因需要較長的時間,亦很難直接證實。然而可透過問卷式數據去量度,以 臨床觀察得知同性家庭會否真的影響孩子的性傾向,這會較為直接及準確。事實上分析結果 顯示在同性家庭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是同性戀的比率是較大的。而林博士坦言自己沒有這 方面的研究數據,不過在她接觸的個案當中,很多時孩子們都只是渴望得到注意,找方法去 肯定自己,因此嘗試不同的性別或性傾向是很自然的。林博士建議孩子們可作多方面的探索 及認識,與不同人接觸,不要太快斷定自己的性傾向。
1 數據樣本由明光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