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D:跨運力阻「速發型性別焦躁」研究刊出失敗 期刊重登修訂版

陳婉珊(研究主任)

brown university

布朗大學標誌(網站擷圖)

去年(2018年)8月,一份關於「速發型性別焦躁」(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ROGD)的研究甫發表,即時受到跨性別運動的倡議者猛烈批評,並要求有關期刊及研究員所屬的大學撤回研究。最近,有關期刊在加上研究員的修訂後,重新刊登這份備受爭議的研究,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亦刊出了修訂的新聞。換言之,有關研究終得到平反。

去年,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行為及社會科學系利特曼博士(Dr Lisa Littman)發表了一篇關於ROGD的研究。利特曼博士在幾個最多家長討論ROGD的討論區中,招募那些子女突然在青春期表示患有性別焦躁的家長參與問卷調查,再透過「滾雪球」的方式招募更多參加者。結果發現,那些「患者」以女生為主,佔了近83%,平均年齡為16.4歲。而且,研究發現社交感染的情況——當一群朋友之中的一個「出櫃」聲稱自己「跨性別」後,群組內的人亦紛紛稱自己患有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利特曼博士稱這些青春期才表示自己是跨性別的情況為ROGD,並推斷這現象是青少年忽略自身創傷,而使用了錯誤處理機制(maladaptive coping mechanism)導致的。

然而研究刊出後,受到跨運團體猛烈批評。刊出的期刊PLOS ONE在壓力下宣布重新評審該論文,布朗大學亦將研究的新聞稿下架。經過幾個月的審查,PLOS ONE在加上利特曼博士的修訂後,重新刊出原先的論文。修訂聲明,這是一份觀察性(observational)研究,而非關於ROGD的臨床研究。利特曼博士對《電訊報》表示:「這是對報告的重新闡述,以澄清這是一項關於父母報告的觀察性研究,以避免將ROGD誤解為臨床診斷症狀,但結果仍然相同。我很高興我的工作通過了廣泛的同行評審過程。」論文在重刊後更換了新的標題,更清楚顯示出,這是一份家長報告的研究。

這份研究是在英國的青少年的性別焦躁症大幅飊升——過去十年上升了25倍——的背景下進行的,更是這種現象的首份研究報告。雖然不是研究患有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本身,但作為對一種新現象的探索性研究,仍然十分有價值,不應受到政治打壓。幸而利特曼博士終得到平反,期望日後有更多,關於跨性別現象的嚴謹科學研究。

參考新聞: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2019/03/19/trans-activists-fail-block-research-suggesting-gender-dysphoria/
https://news.brown.edu/articles/2019/03/gender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