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靈騫(項目幹事)最後一場的「《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已於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圓滿結束,當天約50人出席。是次研習組邀得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科技部老師吳庶忠博士主講《當哈利變成莎莉》一書的第六章〈兒童性別焦躁與消退〉,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暨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主講第七章〈性別與文化〉。
第六章:兒童性別焦躁與消退
本書第六章主要是探討若未成年小童想變性,一些可應對及處理的方法。吳庶忠博士以加州通過無性別厠所法案作引入,現在美國主流的看法已是規定學校女更衣室必須開放給自認是女生的男生使用,若有學生不滿就是「偏見」。假如任人心理自決性別,這無疑引起很多混亂,究竟性別是否可以改變?現代科技控制基因,是否可以將性別轉換呢?吳博士說明其實是不可能的,非常困難。他引用了變性懷孕男Thomas Beatie的例子,縱然外表看起來像男性,但體內仍有女性器官如子宮、卵巢,身上每一個細胞的DNA也是女性的46, XX,所以她內在仍是女性,藉此證明今天的高科技也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原生性別。本書作者安德生希望透過此書幫助人去思考這類跨性別的問題並以關懷的心去回應。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科技部老師
吳庶忠博士
這章節以《華盛頓郵報》一個小童想變性的真實個案作開首。故事中主角原是女孩的Kathryn於5歲時已決定要變性,認為自己該是個男孩,於是便到性別診所接受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 blocker),抑制青春期女性性徴及生殖器官的發育。青春期阻斷劑源於冶療性早熟或癌症,是一種腦神經荷爾蒙,《華盛頓郵報》宣稱這是沒有害處的,然而到目前為止其安全性仍未經測試證實。
「性別肯定式」(Gender affirmative approach)現在成了社會的規範,任何人都有權去決定自己的性別認同,只要小朋友持續聲稱想變性,就應給予肯定及支持。「性別肯定式」一共有四步曲,首先醫護人員和父母應該幫助及支持小孩説自己想要的性別,性別轉換愈快愈好,然後接受青春期阻斷劑去阻延第二性徴的發展。第三部曲是當小孩到16歲時,便可使用跨性別激素(cross-sex hormones),若想由男變女就給雌性荷爾蒙,想女變男便接受男性荷爾蒙。最後年滿18歲就可進行性別重置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SRS),切除原生性器官,再重組另一個性別器官。這是一般處理兒童想變性的方法,然而這方法是否真的好,仍是未能確定。
吳博士引用書中具權威的說法來說明其實不用此類做法也可幫助解決兒童性别不安的問題。曾為醫院精神科主管的Dr Paul McHugh認為大部分想變性的都只是心理問題而不是生理問題,根據其過往的臨床經驗及參考文獻所得,80-95%有性別混亂的兒童過了發育期便會慢慢接受到自己的生理性別,這心理問題會隨著成長續漸消除的。
另一位「性別焦躁」(Gender Dysphoria)專家 Dr Kenneth Zucker指出小孩會有這樣的困惑,可以是源於非生理或生理原因。先天基因也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活動,例如一個男生天生文靜,使他不好動,覺得與其他同性不同,繼而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產生不安。此外,Dr Zucker發現有很多性別不安的小孩同時都是患有自閉症的,有一個例子是一名男孩想做女生的原因是不想給男同學欺凌,由此可見,「性別焦躁」可以是從不同原因衍生的,而處理方法也不一定要變性來解決,可是Dr Zucker卻因不跟主流教條的做法而受到很多逼害甚至被革職。(編註:朱克醫生最近終獲得平反,醫院作出賠償和道歉。)
此外,書中也有提到另一些想變性的非生理原因,如6歲的女孩Rose 親眼目睹自己的媽媽被其男朋友謀殺,令Rose想變成男生,這樣便可以保護她的媽媽。又有例子因一位媽媽曾被強姦,因此對男性非常仇恨,繼而不喜歡與兒子相處,令兒子想變成女性來獲得媽媽的關愛。吳博士認為這位媽媽可慢慢與男性重新建立健康的關係來消除對兒子的隔閡,變性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吳博士帶出生物學不是想做霸權,是以愛心說誠實話,事實上沒有真正方法可以將出生的性別去改變,很多變性人其實事後都十分後悔。作者安德生認為小孩應該得到我們的保護及指導,不應當他們是成年人,更不應當他們是醫學專家去決定接受怎樣的治療,因若錯誤治理,可能構成不育或性功能障礙等問題。因此,最佳處理「性別焦躁」的方法不是鼓勵變性,而是以心理治療來幫助小孩接受原生性別。
最後吳博士分享在此書上學習到要留心孩子們交的朋友,因為小孩會受到朋輩影響,有時未必真的想變性,但身邊的朋友覺得好玩,他們便跟著做。此外,若小孩真的有這樣的想法,最重要找一個好的醫生,例如之前提及的Dr Zucker,他會考慮其他導致性別焦躁的可能性,與兒童進行遊戲心理治療並每星期跟家長輔導,鼔勵孩子多與同性及性格類近的同伴相處,從而建立自己的性別形象,是有希望治癒的。
有與會者問到一個變性男士懷孕,所服食的荷爾蒙對日常生活及胎兒其實有沒有影響呢?吳博士回答說暫時未有相關的詳細研究發現會對性功能或其他方面有所影響,不過若在懷孕期間服用大量荷爾蒙,必然會影響嬰兒發育。
第七章:性別與文化
來到研習組的最後一講,主要是總結及回應跨性別運動的挑戰,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性別呢?如果不贊成跨性別,又可怎樣呢?作者安德生於此章節提出雙重主張,對性別有較靈活的觀點,不必接受所有性別的角色定型,但同時不必把性別規範完全解構,我們可聆聽及同理變性人的故事,但不需要將這變成社會新的規範。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關啟文博士
性別解構文化源自五丶六十年代女性主義(feminism)的興起及後期的跨性別運動,就産生了一種性別意識形態(gender ideology),其中一個起點就是生物基礎,以基因丶性徴等來區分性別。然而性別解構就是否定性別有任何的生物基礎,性別是可以後天塑造的,每一個人都有自由認定自己是男或女,關博士認為不可能自己宣佈是甚麼身份或性別便可輕易改變,可是主流價值卻慢慢要打破這生物基礎。
作者安德生將女性主義及跨性別運動的發展放到此書一起討論,兩者並不相同,卻同是反對性別是先天及二元對立的。女性主義早期的發展只想爭取男女權利平等,後來卻發展至要將男女性別取消,認為角色定型規限了我們的性別。美國一個例子,現任副總統麥克彭斯(Mike Pence)的太太在一次訪問中提及她的丈夫是不會單獨跟其他女性吃飯的,卻被評撃把女性看作誘惑者,對女性有偏見。這反映了文化的霸道,為了爭取平等便漠視他人的權益及自由,更有一個例子要求立法禁止母親待在家不工作來提升男女同等的地位,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安德生用這些例子帶出女性主義運動對角色定型和解構過分極端,否定性別區分,最終造成性別混亂。因此,作者以自然法則的方式回應,性(sex)是身體和生物學的概念,性別(gender)是我們在社會表達的方式,健全的文化不會嘗試取消自然,男與女都是有身體的存有(embodied beings),性別受社會塑造但也不一定完全是社會建構。另一方面,性別源自身體,每個身體都是美善的,當性別被塑造或表達出來的時候,有個目的,就是將身體的美善發揮,因此不是沒有意義的,更應將之導向更高美善之實現,這是安德生對性的觀點。安德生在現今處境當中,提出一種傾向傳統,但兼備靈活性的平衡的性別觀點。
此外,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的身體限制了她們的自由,特別在生育方面,所以提倡以科技打破女人與生育的掛勾,如人工繁殖,甚至反對一男一女的家庭,要完全取締性別區分。關博士再舉出醫生John Money的例子,他大力推動變性手術,希望藉此證明性别角色可由後天培養決定,不受先天生理結構所影響,然而Money的想法不是完全合理。他曾幫助一個嬰兒David Reimer。他因意外燒毀了陽具,Money說服David的母親把他當成女性撫養。David就在被隱瞞本為男性身份的情況下長大,可是卻一直深受困擾,不自覺地有較男性化的行為傾向,在他成年後得知本來的性別,於是選擇做變性手術回復男性身份。然而這個經歷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傷害,最後自殺。這說明Money的主張過份理想化,性別也很大部分來自天性的,而且在後天改變後仍會對人做成生丶心理的影響。
作者安德生對此提倡身體與自我是吻合丶一體的,身體某程度能被塑造,但有一定的限度。雖有人認為性別必然會受社會建構的影響,但有學術研究指出男女的分別其實有自然的基礎,如玩具的喜好丶人格特質及對事物的看法等,不是後天隨意可改變的,所以要避免極端地剷平性區分丶僵化角色定型。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有自然的形式和本性,應按其性質發展,如勉強取締甚至把社會去性別化,反而會產生很多禍害。
關博士指出安德生可能所受到的批評是他過份依賴自然法的傳統,忽略人的自由,而且漠視現實存在的多元性。關博士便回應多元事物的存在,不代表在價值上等同,我們要尊重性別必然有一定的生理基礎及靈活性。
有參與者問到愈來愈多個案後悔自己做了變性手術,這樣可否以法律行動控告當初説服自己變性的人?關博士回答說未有此類的案例,很多變性人士都是原先自己渴望做手術的,很難證明是受到逼迫而需要作出控訴。吳博士認為大部分鼓勵變性的人如之前提過的John Money都沒有解釋清楚手術後會不會對性功能或將來生育有影響,甚至誤導用藥後都是安全,不會影響發育,是可以逆轉的,以致變性人士手術後發現不是預期中的的好或其實可用其他方法解決「性別焦躁」便感到後悔。
另一位與會者提問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性別意識形態續漸流入亞洲地方,我們可用甚麼策略回應?關博士回答最重要是現在預早守住界線,向下一代灌輸正確的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