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靈騫(項目幹事)
緊接著首兩場的「《當哈利變成莎莉》——反思跨性別議題」研習組,第三場已於2018年9月11日(星期二)舉行,當天約50人出席。是次研習組邀得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博士主講《當哈利變成莎莉》一書的第三章〈逆轉變者訴說他們的故事〉,以及本會研究主任陳婉姍女士主講第八章〈影響公共利益的政策。
第三章:逆轉變者訴說他們的故事

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博士
在進入第三章內容以先,李少秋博士以重生身體的聖潔作引入並分了五個部分來說明,從而帶出身體的重要性,不論任何人和性別都是寶貴的,以扣連第三章的重點內容。
李博士先以二元學說道出身體是聖潔的,很多事物都是分開兩邊,就如男和女丶身體與靈魂一樣,兩個性别是互相補足,兩者都同樣重要的。基督教著重身體,有身體便可認識上帝,因祂是道成肉身來拯救我們。聖餐說明了身體的重要性,主的身體,基督的血為我們而傾流,不論物質或靈內,聖餐可讓我們整個人投入。身體能經歴靈性的活躍,性是上帝奇妙的工作,通過性行為產生了有上帝形象的新生命,一個身體碰上另一個身體是神聖相遇,基督教的婚姻裏,一男一女結合,赤身露體並不羞恥。身體在家庭更是全人的投入,我們不是透過思想而是身體認識上帝,以身體與人交流丶接觸,將上帝的見證帶到人前,身體讓我們可參與上帝的工作。
李博士接著以「變性風雲」為命題深入講解第三章的內容,帶領與會者逐一探討章節中不同逆轉變者的個案。他指出「逆轉」即是假若原生性別是女性,然後變為男性,最終又變回女性,這便稱為逆轉變者。第三章一共有六個逆轉變者例子,頭四個也是青少年,在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歴性別認同障礙。故事一的主角Ria Cooper原是男性,在12歲時認為自己是活在錯誤的身體當中,因此年僅15歲便開始逆轉自己的性別,成為英國最年輕的變性者。另一些例子如Max和Crash則想變成男生,因為她們覺得女性是被眨低和被玩弄的,Crash更因媽媽的自殺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希望變性能為自己重拾自主權。而另一個故事主角Carey更視自己的身體為敵人,30歲時開始以男性身份生活,亦有的因為是童年陰影如曾遭性虐待而希望轉換性別。以上的例子都一一反映出逆轉變者變性的原因丶經歷及感受,可是很多都發現其實以另一個性別生活並不是預期般開心丶快樂和受認同,不能單憑感覺便衝動行事,因此再逆轉回原來的性別或仍處於性別不安的狀態。
一位與會者問到若在街上碰見跨性別人士,我們可有怎樣的反應?李博士認為當然是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們,不論對待任何人丶動物及植物也應如此。台下的關啟文教授也回應表示特別是基督徒更應加倍用友善的平常心,不可與他們對立,否則令他們更覺受傷害,其次亦會加強倡議立反歧視法的壓力。
李博士一開首帶出基督教如何看重身體,不論男女,上帝同樣視為寶貴。反觀書中的例子,逆轉變者受著社會文化的影響丶性別認同障礙或自身過去傷痛的經歷等都令他們不認同甚至很討厭自己的身體,因而想以變性來處理自己性別不安的問題;後來發覺變性沒有解決他們原本的問題,新身份甚至帶來更多問題,因此要回復本來的性別身份,可惜身體已受損害。李博士藉此寄語信徒應給跨性別者多一分關懷,如同上帝,不論我們是誰也會記起丶看重我們每一個,願信徒都能以神的眼光去憐憫跨性別者。綜觀第三章的內容,是很好的真實故事讓我們對逆轉變者有更深的認識及了解,李博士認為若作者能親自專訪這些逆轉變者,而不是只從網絡上徵引資料,相信第三章必定更有說服力。
第八章:影響公共利益的政策
自美國2015年開始跨性別運動的發展,縱使未普及全球,此運動對該國的公共利益政策已有著重大的影響。於2016年,美國當時的奧巴馬政府發出新指引給全國公立學校,重新詮釋教育條例修訂條款Title IX內的「性別」概念,這原為保障女學生得到平等教育和待遇而設立的條款。新指引表示校方不能再規定跨性別學生只能使用獨立洗手間,也不用學生出示證明,學生可依性別認同自由使用。奧巴馬政府的大力支持為跨性別運動助燃。
第八章內容主要以意識形態灌輸丶私隱丶安全丶平等和反歧視法強推正統思想這五方面續一闡述。首先,如何意識形態灌輸?就是以反欺凌為名,在學校推行一套性別認同的政治正確語言來打壓異見,強逼所有師生必須接受性別認同概念,家長無權反對。有教師不認同此意識形態便遭針對或解僱,學校在幼稚園階段已開始灌輸學生讀相關意識形態書籍。家長知道後,反對並不讓子女上這些課,同時非常擔憂子女的學校生活,例如要和異性共用洗手間和更衣室丶要學習沒有科學根據的性別理論及恐怕子女因為沒有依照跨性別學生指定的人稱而受罰等。可是性別認同政策未必真的能幫助跨性別兒童,反之可能將他們不必要地送上變性路,皆因過去的臨床研究顯示約八成跨性別孩子成長後,性別焦躁的感覺會自然消退,不再跨性別。
除此之外,性別區隔的設施是為了保護身體私隠,若洗手間及更衣室可供跨性別者共同使用,私隠便可能不受保障,一些曾受性侵犯的婦女反對讓跨性別人士使用異性設施。同時性罪犯會利用性別認同政策,更易達到目的。犯罪學專家表示並非假設跨性別人士會犯案,而是一般男人可聲稱跨性別進入女廁。為性罪犯提供新辯護理由,更難證明犯罪意圖,性別認同政策令婦女和兒童受侵害的機會提高。例如英國市政府轄下設施更衣室17-18年度有134宗性侵犯報告,當中九成來自不分性別的更衣室。
性別認同政策同時亦會帶來不平等及逆向歧視的問題,例如在運動競技中,女生與跨性別學生作賽不公平,一些真實例子如跨性別人士使用健身中心女更衣室引起爭議以及曾受性侵犯女性,入住婦女庇護中心,被逼與跨性別人士同房,抗議不果反被逼遷等情況發生。
以上種種都反映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及問題,作者安德生認為性別認同歧視法並非保障基本人權,而是強推一種激進的意識形態給社會,用一種新的正統觀念取代傳統信念,因此建議政府:性別認同不等於性別,所以不應該將之納入受歧視法保護的特徵,其次性別區隔的公共設施應該以生理性別劃分,有性別認同障礙人士應獲得其他合理可行的措施幫助,而私人機構亦應該被容許有自己的政策,同時法庭不應僭越立法機構制訂社會政策的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