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然(項目主任)
由於在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奉,近年接觸及研究較多性教育的課題,除了在公眾及學校層面教育外,我特別思想如何在性倫理變化萬千的今天,可以透過我們的研究和資源支援教會群體,特別讓教牧同工在這方面的牧養教導上更有信心,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感動。
或許由於華人傳統文化的影響,「性」在社會及部份教會眼中始終是難以啟齒的事情。身為信二代,我也未曾見過一個講道題目是跟「性」有關或以「性」為講題字眼,最多只是在講台上加插幾句「不淮甚麼甚麼」的教導。直至最近,我在一個自己機構有份合辦的聚會中聽了鄭順佳博士的講座,他從舊約到新約講論聖經對「性」的看法,我才恍然大悟,解開了不少成長時遇上的問題,也更有系統地了解聖經如何看「性」。因此,我覺得在「性」課題的牧養教導上,為信徒提供一個有系統的聖經和神學層面教導是重要的第一步。
但除了聖經和神學角度外,信徒也要面對世俗世界的衝擊,我們的信仰也需要尋求理性上的明白(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特別對「信二代」的我來說,這可謂由「父母的信仰」跳去「自己的信仰」的關鍵一步。在我初中時,教會主日學已跟我們討論不少性倫理課題,對我幫助很大,甚至日後可以幫助他人。幾年前,身邊有一個正讀副學士的教會朋友向我「求助」,他說當他一面讀學校的閱讀材料,談及世上沒有客觀真理,性別沒有本質,而是流動及社會文化的產物等;另一方面又讀聖經,提及耶穌是不變的真理,而且神造男造女時,他說「靈修唔到」、「好衝突」、「好似人格分裂」,令他十分困擾。最後我跟他說,這些理論背後隱藏的哲學假設,都是以無神論作基礎,作為大學生大可以批判思考這類假設,而且它們在理性上也不是無懈可擊,然後向他舉了幾個例子。天父為我們創造腦袋,也是叫我們理性思考。因此,我認為這類理性反思的教導,是在「性」課題牧養信徒的第二步。
除此之外,信徒也要面對「現實」的倫理張力及掙扎,特別是牧者如何跟一個不斷認罪但不斷跌倒的弟兄姊妹同行和引導?我曾認識有些信徒朋友沉迷色情、同居、擁有性伴侶、婚外情、婚前性等,當我跟他們傾談時,知道他們每次都流淚悔改,但每次都再次跌倒。他們不是不了解聖經神學的看法及理性上的負面影響,但往往面對「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困境。這時,信徒需要的是具體實際的方法,讓他們知道如何遠離這些行為,再配合牧者的鼓勵、引導及代禱,才有出路及曙光的可能。因此,「同行關懷」是在性課題上牧養信徒的第三步。
「聖經神學」、「理性反思」和「同行關懷」是教會性教育牧養三步曲,而且對象不單是青少年,更是所有年齡層,特別是職青,他們同樣面對不少關係抉擇和倫理張力,如單身問題,也極需要牧者有愛心及智慧的牧養教導。
【原載於《時代論壇》青黃筆接專欄,1606期. 2018年6月8日(只供訂戶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