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醫生警告變性藥物每年令數百名兒童承受不育及性功能障礙的風險

陳婉珊(研究主任)

transgender

精神科顧問醫生格里芬(Dr Lucy Griffin)十分憂慮變性藥物對青少年的長期影響。格里芬醫生是英國布里斯托爾皇家醫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的精神科顧問醫生(consultant psychiatrist),她接受《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訪問時表示非常關注變性藥物對青少年的長期影響。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每年向數百名青少年處方變性藥物。據《每日郵報》報道,格里芬醫生是國民保健服務旗下首名醫生,對於急速上升被診斷為跨性別的青少年,獲處方不可逆轉的藥物治療,公開表示憂慮。

訪問中格里芬醫生透露,現時只要到國民保健服務求診的青少年聲稱自己是跨性別,便會獲處方變性藥物,即使他們表現出其他嚴重的精神問題狀況;而且,醫生亦不敢質疑他們的要求,免得動輒得咎。

不育、骨質疏鬆及性功能障礙

格里芬醫生警告,這些處方給青少年的藥物會導致不育、骨質疏鬆及性功能障礙。有兩種治療方案最令人憂慮,第一種是「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 blockers)。青春期阻斷劑用於暫停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性功能也不會發展成熟。這種藥物用於治療性別焦躁,仍未通過臨床驗證,屬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但當患者停止使用,藥物導致的效果可以完全回復。

第二種是「異性賀爾蒙」(cross sex hormones),令身體發展出異性性徵,開始變性的過程。這醫療程序是不可逆轉的,即使日後停藥也不會回復原來性徵。

去年英國有八百名對自身性別感焦躁的兒童及青少年獲注射青春期阻斷劑,年紀最少的只得十歲。格里芬醫生表示青春期阻斷劑原本是用來治療性早熟——兒童過早開始青春期發育,她道:「青春期阻斷劑不是為了阻止健康的青春期發育而發明的。現在,它正被用於那些心理的狀況,而背後卻沒有科學研究支持。」現時十分少研究關於長期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的影響,但有些研究顯示會導致骨質疏鬆。

更令人憂慮的是,當這些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的青少年到了16歲,幾乎所有人都即時展開下一階段治療——男孩獲處方雌激素,女孩則是睪酮。格里芬醫生提醒,這些藥物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伴隨終身:「我們知道,異性荷爾蒙與永久不育有關,患者的性功能也可能受損。還有其他的擔憂,我們認為[過渡的]女性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我們知道她們有患男性型禿頭和異常脂肪分佈的風險。」

打破沉默 抗衡政治正確

為甚麼沒有醫生願意出聲?可能跟政治環境有關。格里芬醫生早前出席一個婦女會議,遭到30個蒙臉的跨性別運動示威者搗亂。在英國,基進女性主義者正與跨性別運動倡議者,為應否將跨性別女性(生理男性)當成真女性發生激烈衝突。

然而格里芬醫生拒絕被威嚇噤聲,她透露其他有同樣擔憂的醫生不願意出聲,怕被標籤為「偏執狂」,甚至被投訴對跨性別青少年進行更正治療,影響仕途。格里芬醫生更感到不能對這股政治正確的風氣沉默:「孩子不能投票,他們不能離開學校,但我們允許他們作出關於他們的生育和性功能的決定。我自己的感覺是,我看不到年輕人的健康除了會受到這些治療傷害以外的其他可能。」

其實,格里芬醫生透露的,並非甚麼秘密或新發現,只是政治正確下被壓制的醫學事實。去年,美國赫鲁兹博士連同兩位專家邁爾及麥休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刊於The New Atlantis期刊,關注愈來愈多兒童因為性別焦躁的問題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而且獲處方的兒童年齡有下調趨勢。他們更進一步質疑,性別焦躁患者停用青春期阻斷劑之後,可以重新回復正常生理發展的說法。因為青春期阻斷劑原用於治療性早熟,治療女童性早熟是有效的,一般在12歲左右停藥,大約13歲左右會來經,這與正常女童的發展狀況相若。但用於治療男童則沒那麼確定,因為較少病例。在性別焦躁的情況更不確定,未有文獻記錄在12歲開始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的性別焦躁青少年,後來放棄變性程序的身體狀況,以及心理狀況。所以,「可逆轉」的聲稱是基於推測,而非嚴格的實證科學研究。因此,可說一切是一場實驗。

新聞: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642577/NHS-sex-change-drugs-putting-hundreds-children-risk-year.html#ixzz5DMX96yhG

延伸閱讀:
〈青春期阻斷劑安全性未經證實〉
https://blog.scs.org.hk/2017/10/02/青春期阻斷劑安全性未經證實/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