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訊息圖,歡迎點擊放大,下載廣傳)
有跨性別運動活躍分子要求立法禁止輔導患有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的兒童,他們除了主張輔導和治療是一種污名化外,亦認為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是天生不能改變,他們主張改變會帶來傷害。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談及,根據數十年來的臨床研究,約八成患有性別焦慮的兒童,長大後不再想變性。若立法禁止統稱的「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會令這群兒童無法獲得精神科醫生的專業協助,無異不必要地把他們推上持續跨性別的道路。
此外,最近兩位美國專家回顧了接近200份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同儕評審(peer-reviewed)文獻,合力撰寫了143頁重量級報告《性與性別》(以下簡稱「報告」),旨在釐清關於性傾向和性別的科研成果,令公眾得到更清晰的資訊。報告在The New Atlantis期刊刊出,研究發現一些普遍流傳的觀念並沒有科研實證支持,報告亦希望社會關注LGBT群體較多精神問題,以及近年鼓勵性別認同與自身性別不一致的孩子變性的趨勢。
聯合撰寫報告的兩位專家,一位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醫學院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保羅.麥休(Paul McHugh),他過去曾任霍普金斯醫院首席精神科醫生長達25年;另一位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學者羅倫斯.邁爾(Lawrence Mayer),他是生物統計學家及流行病學家,在大學任全職教授逾40年,曾在八間大學執教鞭,包括普林斯頓和史丹福大學。算上兼職工作,邁爾涉獵23個學科,包括統計學、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社會方法學、精神科學、數學、社會學、政治科學、經濟學及生物醫學信息學等,可見,邁爾是一個全才型研究學者。
LGBT人士各種健康和精神問題急待關注
報告除了指出未有科學證據支持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是天生不可改變外,亦特別關注LGBT人士出現各種健康和精神問題(焦慮、抑鬱和自殺)風險較高。一直以來,LGBT人士的身心健康問題均歸咎於社會歧視和標籤,然而,報告發現社會歧視和標籤,不足以解釋全部負面健康和精神問題結果。即使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精神健康欠佳的風險依然較高。過於簡化問題會使得其他影響因素被醫療專業人員和政策制訂者忽略,未能對症下藥。因此,報告建議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找出LGBT群體精神健康欠佳的成因和解決方案。
報告的第三部分是性別認同,它提到「男人困在女人的身體」或「女人困在男人的身體」這類說法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研究顯示,自我認同為異性的兒童中,只有少數在進入青春期和成年後,情況仍然持續;儘管他們的情況備受肯定時,其心理健康或會得到改善,但仍欠缺科學證據支持延遲青春期發育或抑制青少年第二性徵發育的醫療干預。而且,也沒有證據顯示所有出現非原生性別想法或行為的兒童,應該鼓勵他們成為跨性別人士。邁爾在〈前言〉對那些在性別問題上掙扎的兒童深表同情,但他卻認為去鼓勵這些兒童(特別在青春期前)成為跨性別人士,是「極為邪惡」(iniquitous)的。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完結篇
很多時,媒體報道性別議題時,都會從個人經驗出發,描述身為跨性別人士的苦況,或變性之後的快樂,較少從宏觀角度分析跨性別運動的發展,希望這系列文章可讓公眾跳出個人經驗的視覺,多一個角度,從社會和社群的角度理解和思考性別議題。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十四篇之十四,全系列完】
【註:原刊於《評台》,2017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