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 偏執正確
(文:關啟文)爭取弱勢社群權益的動機都是良好的,但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引起公眾爭議。問題是這些行動往往針對那些被視為政治不正確的人,儼然一旦不符政治正確的標準,就連基本人權(如言論自由)也要被剝奪。
(文:關啟文)爭取弱勢社群權益的動機都是良好的,但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引起公眾爭議。問題是這些行動往往針對那些被視為政治不正確的人,儼然一旦不符政治正確的標準,就連基本人權(如言論自由)也要被剝奪。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根據數十年臨床經驗,朱克博士認為性別認同在兒童期是可改變(malleable)的,一般去到青春期後便比較固定,因此,基於變性的路難免崎嶇,他傾向先嘗試讓兒童認同原生性別。可是,一些跨運人士卻不滿意這種治療方法,指控朱克博士進行所謂的「拗直」治療
有關婚姻制度的違憲判決誠然須要極為穩固的理據,讓人們充分明白這些判決都能毫無疑問地從憲法引伸出來。不然,統治人們的不是憲法,而是透過大法官們的私人信念甚或意識形態所解讀的「憲法」,這樣判決也難以公正。現在的問題是,以上的判決有穩固的理據嗎?
上訴庭法官表示,有別於因性傾向拒絕提供服務,基督徒店主不應被逼傳揚他所不認同組織的信念。印刷公司拒絕印製同志遊行T恤,只是反對傳揚同運組織的信念。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對於10歲前的兒童,湯馬斯表示應謹慎進行「社會性別身份轉變」,因為日後難以逆轉。家長應充分了解這段時期,孩子的性心理發展難以準確預測,家長應該支援孩子,幫助他們渡過困擾的時期,但遠在青春期開始前便改變性別身份,則未必合宜。
同一個題目,兩位講者會如何切入?對話定對立?「政治正確」風在香港強勁嗎?
(文:鄭安然)性別真的像「光譜」一樣隨意選擇抑或基本上只有男女之分?世界知名的科普雜誌《科學人博學誌》以〈窺探大腦〉為封面標題,綜合男女腦部不同的科學研究,在內文的標題中指出:「男腦女腦真不同」。原來男女之別不單在性器官,也在我們的腦子。本文會簡介這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