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選對政治正確的再思」公開講座花絮【16/1/2017】

楊思言

去年美國總統選舉是世界大事,在事前民調一直落後及主流傳媒不支持下,特朗普當選令人感到驚訝。隨著事情塵埃落定,坊間討論日漸增加,有分析指出特朗普勝選的其中主因,是他反對所謂的「政治正確」,正好回應不少美國民眾的訴求。何謂「政治正確」?這種觀念對香港教會有否影響及挑戰?

在「反思政治正確對教會的挑戰」講座中,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博士生楊思言開始時指出,「政治正確」一詞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反歧視、反偏見及反仇恨的校園運動,意指在用詞上及措施上保護某些弱勢社群,例如婦女、少數族裔或同性戀者等。舉例來說,近年為免受到指控為「歧視」穆斯林,美國人會改說「聖誕快樂」為「節日快樂」。

楊思言表示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內,政治正確的氣氛更甚。她舉出多個例子,如普林斯頓神學院圖書館放有泰國佛像及神符,為了顯示多元包容。部分課堂上,「耶穌」及「上帝」等名詞被評為專指白人男性,須要避免使用;「神」一詞被認為背後反映父權,代表壓迫女性,神學語言要性別中立。為了反對白人至上主義,甚至有要求避用白人男作者的神學書籍。此外,為了符合性別多元政策,校方甚至考慮讓跨性別人士自選廁所及設施。

講者進一步指出這種多元包容、尊重弱勢社群的政治正確,往往只流於表面,卻忽略對現實世界的關注,例如重視神學語言有否性別歧視,卻沒有關心如第三世界性別歧視的真實例子。又例如在言語上選擇關心某些弱勢群體,卻忽視一些其他真正的弱勢社群,如殘疾人士及低收入家庭等切身需要。此外,這種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過於簡化事實,存在自相矛盾,例如穆斯林、同性戀者和女性皆視為弱勢社群,但他們之間可能存在排斥對方的現象。論及美國黑人解放歷史,會選擇性忽視美國黑人,也有欺壓他國黑裔的事實。

楊思言坦言,這種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及做法,存在很多流弊。神學院內限制提及「耶穌」一詞,表面上反對歧視,實際是打壓言論自由。雖說要保護某些弱勢社群,往往卻是壓抑另一社群,造成族群分化,形成對個別群體先入為主的偏見。例如白人被認定是壞人,黑人就被視作好人,對立關係不利處理現實問題。鑒於美國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楊思言建議我們應從中反省是否有敏銳溫柔的心,察覺弱勢群體的真正需要及感受。聖經教導「愛鄰如己」,不應帶著仇恨指責對方,標籤任何群體,而且應該彼此尊重,對等而非對立。

城市使命教會堂主任劉志雄牧師回應楊思言的發言,劉牧師首先指出,特朗普當選所以令很多人驚訝,是因為忽略了美國社會其實存在不同的民意,主流傳媒往往傳遞左派政治正確的一套論述,但這只代表一部分美國人的看法,卻並非反映事實的全部。主流傳媒不認同特朗普,有評論質疑福音派為何如此支持他,然而根據巴納集團的調查,特朗普反而是近年福音派支持率最低的一位共和黨候選人。

劉牧師表示,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某程度上有一定貢獻,例如關注和保障弱勢群體,但須要反省有時會否矯枉過正,過份側重甚至不分情由地偏袒個別群體,可以影響對事物的理性判斷,存在內在矛盾也沒為意。例如左派的政治正確意識形態,堅持保障弱勢社群,但在墮胎議題上,卻忽略胎兒是最弱勢的一方,反而支持母親的墮胎選擇權。劉牧引用出埃及記及利未記的經文,指出聖經中雖然教導要關顧貧窮人,但提到事情要按公正判斷,在訴訟上不可偏袒貧窮人。換言之,判斷事情要本於理據,避免意識形態的左右。

劉牧師指出,在政治正確的思考方式中,往往容易形成族群對立,甚至標籤抹黑對方。這個情況也出現在香港社會之中,例如,本港年輕人關心社會,參與政治活動,就被批評為「廢青」;基督徒關心道德倫理,不認同同性戀運動,則被稱為「耶X」,對社會一直的貢獻就因此被抹殺。主流傳媒及民間輿論的標籤,只會加深社群之間的矛盾。社會上充滿不同標籤,阻礙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對話。劉牧師建議信徒應該慎思明辨,討論社會上任何議題時候,應該撇除先入為主的偏見,聆聽對方的立場及訴求,實事求是理性對話,才能建設良好的公民社會。

在答問時間,有人問政治正確的概念,在不同地方會否有不同的表達,楊思言回應美國因歷史因素,對個別群體如黑人、女性的情況會特別敏感。劉牧師補充指出,保護弱勢社群是良善的舉動,值得支持鼓勵,但須避免矯枉過正,不宜絕對化看待事情,更不應污名化持異見人士,扼殺理性討論空間。例如香港社會討論性傾向歧視條例,一刀切立法的方式,製造社群矛盾對立;反之,在不立法的框架下,讓公民社會內部理性對話,尋求共融相處之道,才是彼此尊重的做法。

本次講座於一月十六日在九龍靈光堂舉行,逾三十人出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