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主持劉志雄牧師、講者陳成斌博士及洪子雲博士
美國2016總統大選,最終由特朗普(Donald Trump)勝出,這結果像英國支持「脫歐」公投勝出一樣,出乎本國以至世界各地意料之外。有鑑於此,我們請來陳成斌博士和洪子雲博士分析今次美國選舉結果的啟示。
選舉後,最多人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選前民調顯示希拉莉會大勝,可是選舉結果卻相反,特朗普取得大多數選舉人票當選美國總統,即使希拉莉領先逾二百萬選票也輸掉了總統寶座。發生了甚麼事?
浸會大學宗哲系助理教授陳成斌博士表示,若根據美國政黨每八年輪替的模式,今次由共和黨勝出原是合理的結果,只是選舉前特朗普的言行過於「出位」,令外界普遍相信最終希拉莉會獲勝。參考選後數據,陳成斌分析,以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為例,其實代表共和黨的特朗普,得票跟上屆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幾乎一樣,也是140萬票多一點;反觀希拉莉卻比奧巴馬少拿廿多萬票,只有138多萬票,相比特朗普得票只差約兩萬選票,卻輸了全州的選舉人票。如果希拉莉取得兩屆民主黨選票差額的十分一以上,便可反敗為勝。而且,不少州分也出現相若情況,希拉莉只輸兩、三萬票,所得的票數也錄得比上屆奧巴馬連任時所得的為低,反觀投特朗普的票沒有大幅上升,只是守住基本共和黨的票源。換句話說,美國傳媒選前是錯估了希拉莉獲得民主黨選民的支持度,並非低估了特朗普的支持度,部分支持奧巴馬的選民沒有投票給希拉莉。
另外,一般人亦忽視了網絡社交媒體的力量,儘管傳統媒體一面倒顯示希拉莉會勝出,原來網絡世界呈現的卻是另一回事,特朗普在網上的支持度取得壓倒性優勢。
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洪子雲博士補充,民主制度的優處之一,是有利和平地達成政黨輪替,譬如若選民不滿希拉莉,可以投票給特朗普。在一些沒有民主制度的國家,政黨輪替往往要透過大規模流血衝突才能達成。然而,雖然民主制度可以把不滿意的執政者趕下台,但卻無助建立共識,譬如即使美國換共和黨執政,其實共和黨內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見。回到「政治正確」的話題,洪博士認為美國的左翼有別於傳統的自由主義者,屬於一種自由平等主義(liberal egalitarianism)。這種思想在道德上仍維持自由主義的特色,主張放任個人自由,但在經濟上,則主張平等。然而,在實際上卻往往只偏向某些族群,譬如左翼主張LGBT族群有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卻標籤反對者歧視和打壓弱勢,慢慢演變成「政治正確」現象。另一方面,左翼主張世界大同,某程度抺殺了人民獨特的身份認同。每個人對自己的理解不能脫離傳統和所屬群體的文化,當地傳統文化構成身份很重要的部分,當左翼強調大同、無分你我的平等時,個人獨特身份一定程度上被否定,違反了人性需要,因而引起了反彈。
至於有言論指民調與實際結果落差大是因為支持特朗普的市民怕被標籤,因此沒有在民調中反映出來,兩位講者似乎都不認為這是一個合理解釋。陳博士認為很多州份的選民已有既定立場,傳統上「深藍」的州,大部分選民會投民主黨,相反「深紅」州份則會投向共和黨懷抱。洪博士亦認為市民在非面對面的電話民調中亦毋需害怕被標籤,反而害怕被標籤可能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亦某程度上引證了「政治正確」的問題有多普遍。
台下聽眾互動時間,洪博士指出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互聯網發展迅速下已日漸減弱,相反互聯網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不受傳統傳媒青睞的人,可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絡,將訊息傳開。對於「選舉人團」的咎病,陳博士指出不一定要透過修改聯邦憲法才能取消「選舉人團」,基本上在州層面立法改變選舉方法已可變相放棄「選舉人團」制度,但需要有很多州份都願意同時執行才可能,現實情況各州未達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