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明天—關心孩子性別成長」公開講座花絮【22/10/2016】

由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的「跨出明天—關心孩子性別成長」公開講座已於10月22日在旺角中僑商業大廈六樓舉行。當天邀得跨性別人士甘希文分享成長心路歷程,並由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講解性別認同的問題,以及關心同行的技巧,讓父母了解如何關懷出現性別認同障礙的子女。

Omena:想當女孩不是自己選的

甘希文 Omena

甘希文Omena分享自己獨特的成長經驗,之前出版了一本自傳《我有過26年的男兒身》。甘希文還很小的時候,已自覺是一個女孩子。縱使收到父母買玩具車作禮物,也只把它們當玩偶。有一次考試成績很好,甘希文要求父母買一只白色大麻雀「毛公仔」,因為很羡慕姊姊有很多漂亮的「毛公仔」。甘希文自言說不出為何自覺是女孩,家裡一直主要是爸爸及哥哥照顧,哥哥教玩汽槍,爸爸帶看星星,都是一般男孩子玩意,但偏偏就是一副女兒心。

甘希文在小學備受欺凌,曾遭同學把顏料淋在頭上,又試過班上拍大合照,卻沒有份兒。直至小六,甘希文看到爸爸的醫科書,發現「性別認同障礙」的資料,那時,開始萌生長大後要做手術成為女性的想法。為了阻止青春期發育,Omena除了努力保持驕柔的聲線外,亦試過瞞著父母購買避孕藥。

中學和大學階段,甘希文雖然朋友不多,但總算風平浪靜渡過。畢業後,甘希文在長洲一所中學當教師助理,攢錢預備做變性手術。在那裡,經歷由男老師的身份,轉變到女老師身份,期間遇到個別學生取笑,尤幸亦遇到支持者。甘希文寄語家長,須要了解小朋友內心的想法,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的體諒。

康貴華醫生:孩子需要無條件接納

康貴華 心性發展

康醫生表示,每一個跨性別人士也是一個獨特的人,我們應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後才能幫助他們,與他們同行。然而,康醫生亦提到,近十年性別觀念急劇改變,社會出現一種去性別化運動,衝擊傳統性別觀念。因此,家長亦須掌握這些議題,幫助子女建立性別自信。

康醫生指出,兒童的心性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分開三個階段。出生時會根據外表賦予性別身份,這個身份是基於生理界定的。然後兒童在2-4歲時發展出自我認知的性別身份,5-10歲是鞏固期,在這期間,心理性別身份尚有改變的空間。第三階段是性傾向,約在10-14歲形成,15-20歲是鞏固期。

性別錯置的感覺,通常不是孩子有意識的選擇,很多孩子自然自覺是另一性別,像Omena一樣;然而,這並非說性別認同是天生。現時科學界並未有充分證據顯示性別認同是天生的,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V)指出:「心理性別是因各種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的因素互動形成。」坊間過於簡化聲稱性別認同是天生,可能會誤導家長以為患有性別焦慮的兒童無法改變,而不積極尋求協助,錯失了幫助兒童認同原生性別的機會。

至於幫助跨性別兒童的方法,康醫生會教導來求助的父母,如何改善與子女間的關係。有一個四歲孩子的個案,康醫生不是直接幫助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兒童,而是接見他的父母。康醫生鼓勵爸爸多些照顧和陪伴兒子,讓兒子有一個男性家長的榜樣。約一年後,兒子的跨性別行為改善了,不再說自己是個女孩,願意讓爸爸陪著睡,又願意剪頭髮。然而不是每個個案都會成功,根據臨床研究,約八成在兒童期有性別錯置感覺的孩子,長大後性別錯置的感覺會消失,但仍有約有兩成個案會發展成為成人的性別認同障礙;可是,即使不成功,若輔導後家庭的關係改善了,讓孩子在關懷接納中成長仍有莫大益處。康醫生提醒家長,跨性別道路不易行,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接納,不論孩子的性別。

接下來,康醫生透過三個真實個案說明幫助孩子建立性別自信的八個重要原則,篇幅關係,難以一一細述,11月19日我們在港島區還有第二場公開講座,歡迎有興趣人士出席了解。

答問時間,康醫生簡單總結,寄語家長要留心避免性別刻板定型,譬如男孩不可玩洋娃娃,女孩必須斯文等等,但毋須否定性別是男女二分。另外,要接納子女的性別氣質,避免性別氣質不符期望便責罵子女,否則令雙方關係更差,或會帶來反效果。家長應知道兒童的性別焦慮跟成人的性別焦慮處理手法不同,兒童仍可改變,而且,父母子女間的關係比子女是否要變性更重要,即使父母不認同子女的選擇,也應無條件關懷和接納子女,與他們同行。

當天講座約50人出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