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卑詩省新民主黨議員赫伯特(Spencer Chandra Herbert)提出私人草案,要將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加入卑詩省人權條例的受保護項目。
他提到兩名年僅13歲的跨性別兒童支持他的草案,特別稱呼他們為「令人難以置信的13歲倡議者」,因為「她們在很多人還不會提出主張的年紀站出來,她們站出來,因為她們必須這樣做」。
兩名兒童原生是男孩,現在以女孩身份生活,並積極爭取跨性別權利。2013年,威爾遜(Tru Wilson)的父母向人權委員會投訴,他就讀的天主教學校拒絕讓他穿女生校服上學及使用女生廁所。結果校方更改政策,包括用跨性別學生選擇的性別稱呼、讓他們選擇校服、使用私人廁所及更衣室,以及參與另一性別的運動隊。
2012年,另一名跨性別學生坎寧安(Harriette Cunningham)的父母和祖母爭取立法,不用做變性手術,也可改變護照和出生證明書上的性別資料。當有關法例於2014年通過時,坎寧安成為最年輕的申請者,他當時便向傳媒表示,下一個目標是爭取將「性別」由出生證明書上移除。
今天,兩人面對傳媒,表示赫伯特提出的草案是重要的,因為可以幫助跨性別兒童,例如適應學校生活。
自主成功表象下背後牽扯的線
然而,當他們被捧為成功的,自由選擇所認同性別的跨性別運動新星時,一段舊記錄片卻揭示了故事的另一面。記錄片於2013年播放,原是正面描述兩名跨性別兒童的故事,然而當中卻不經意地洩露了,他們是被鼓勵去走跨性別這條路,而非真正的、完全的自主選擇。
譬如其中一幕,威爾遜回想他決定做個「全職」女孩時,他對母親說:「媽,我已經準備好信任妳。我想做女孩子,不是大部分時間女孩,有時做回男孩,我要做全職女孩。」(影片時間9:52,下同)

威爾遜(圖:視頻截圖)
另一幕,當提到因為轉校和失去朋友的困難時,威爾遜再度無意透露,是他母親鼓勵他義無反顧地成為跨性別人士:「有時,我希望我只是一個正常的女孩,那麼我便不用經歷這一切,但我媽媽總是告訴我,變性不錯,因為成為跨性別,使你變得特別。」(19:54)
威爾遜母親受訪時就表示她曾用離婚逼使丈夫接受威爾遜變性,她對丈夫說,如果他不接受威爾遜,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無法繼續下去。另一個孩子坎寧安的情況也相若,不過今次令他決心變性的,換成是他祖母。
片段中,坎寧安說:「嫲嫲問我:『你想要跟你爸一樣的鬍子嗎?』我說:『不要。』想到這裡,我放低雙腳說我要成為完全的女孩子。」(13:05)坎寧安的祖母會跟他說跨性別文獻,提到「性別的不同概念」;而且,祖母就是發起運動要將「性別」從出生證明書和護照上移除的人:「我會繼續寫信給政府和倡導改革,直到這地方,無論她去哪兒也覺得安全和受到保護為止。」

坎寧安(圖:視頻截圖)
變性是萬靈丹嗎?
儘管家長都希望子女快樂,但精神科醫生Paul McHugh關注變性是否受性別焦慮困擾的兒童的唯一出路。他認為性別認同障礙與厭食症和身體異性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類似,都是對身體出現了扭曲的認知;因此,診治的方法應針對扭曲的認知,設法緩解患者的心理困擾,對於年幼的患者,最適宜做家庭治療。
今年3月,McHugh醫生便連同美國兒科醫生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 ACP)正、副總裁發表《性別意識形態禍及兒童》聲明,指出令兒童和家長相信透過賀爾蒙和外科手術扮演異性是正常的做法,無異虐兒,並呼籲教育工作者和立法者拒絕一切這類政策。
透過廿年臨牀研究,另一加拿大專家Kenneth Zucker博士亦認為,兒童的性別焦慮症大多會隨成長而自然痊癒,只是很大部分會成為同性戀者,所以他主張,應先幫助他們認同原生性別。可惜僅是這樣溫和的立場,已被跨性別運動倡議者攻擊,致使他被醫院解僱。
不同的臨牀研究顯示,高達9成兒童性別焦慮症會自然痊癒。那麼,真的適宜從小教導未有科學根據的性別理論,並鼓勵他們過早決定變性的不歸路嗎?家長和患有性別焦慮的小孩好應該得到充足資訊,才能作出對孩子最好的決定。
延伸閱讀:
近年甚囂塵上的「多元性別論」徹底反轉男/女兩性的性別觀念,以下文章嘗試對之作出反思:關啟文、陳婉珊,〈重建性別界線──多元性別論的批判反思〉。
2017年5月9日更新:
原報道提供的影片連結已失效,影片可在這裡觀看,唯上文標示的片段時間可能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