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芬諾華詩小姐(Dawn C. Stefanowicz)的父親是同性戀者,母親長期患病,身體衰弱,所以她一直在同性戀父親的撫養下成長。2006年,在麻省波士頓的婚姻修訂案司法委員會公聽會上,史提芬諾華詩說出在同性戀家庭長大的經歷;2007年,她出版了個人傳記Out From Under,娓娓道來這一段難堪的回憶。
在同性戀父親的撫養下,史提芬諾華詩很早便接觸了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等另類文化,她指出這些另類文化「沒有界線,沒有道德和單一伴侶的原則,而是泛性主義。戀愛不受性別、伴侶數目的限制,完全是自我放縱的生活方式」;[1]父親在不同的地方與性伴侶發生關係,也帶年幼的史提芬諾華詩到過各種同性戀者出沒的地方;十多歲時候,父親甚至邀請她一起去加州,目的是借用她的樣貌勾搭男生(Out From Under, p.126,下同)。[2]
父親經常帶男伴到家中發生性行為,有一次,史提芬諾華詩的弟弟發現父親和男友全身赤裸,呈興奮狀態,在家裡各個房間拍攝的照片(p.111);又有一次,史提芬諾華詩和母親返家的時候,發現家中大廳的梳化床打開了,旁邊有一堆廁紙,打開後,見到有精液、KY及糞便,使她們非常震驚(pp.118-119)。父親的同性戀生活,使史提芬諾華詩在家裡生活也沒有安全感,很早便受到性騷擾,及身體上和言語上的侵害。[3]
父親的同性戀另類生活方式,使史提芬諾華詩一家人受到不同的傷害。父親一直有多個男性伴侶,長期忽視太太,使史提芬諾華詩的母親心理變得扭曲,情感充滿混亂及痛苦。有一次,父親和男伴甚至想邀請她一同進行三人性愛(p.115),最後,夫婦離婚收場。史提芬諾華詩有個弟弟Thomas,某次親自目睹父親和一班男人群交,此情此景令他長期受到困擾;對Thomas另一個困擾是,為何父親可以親吻其他陌生男人,但卻沒有對兒子如此(p.92)。
在這種環境長大,孩子的價值觀非常混亂,Thomas在中學的時候便已帶女友返家鬼混。史提芬諾華詩很早出現口吃、經常暈倒和發惡夢的問題,並且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十二歲時便已想贏得男孩子的愛,不但有憂鬱、精神緊張等問題,更有自殺傾向。十六至三十歲之間,史提芬諾華詩經常出入輔導員辦公室。[4]
經過四十多年的沉默,史提芬諾華詩終於說出自己的經歷:「在同性戀家庭長大的兒童還有選擇的餘地嗎?他們就算不願意也被逼要忍受父親或母親的性選擇和生活方式……四十多年來,我被逼沉默,也一直懼怕告訴別人我所經歷的一切,直至我的父親都過身以後我才敢站出來說話。順帶一提︰包括我在內,我共認識十四位由同性戀父親或母親養大的兒童,我們的成長都給我們長遠的負面影響。我從我跟父親(和他的伴侶)一起的頭三十年中領會了不少生命的道理︰唯獨一男一女的婚姻是最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孩子需要明白性別有男有女,在性方面也需要看見清晰的道德界線。」[5]
參考史提芬諾華詩的經歷,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並不是所有男同性戀者的生活方式,都像她的爸爸一樣。然而,不少調查顯示:在男同性戀社群中,濫交確實是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例如Goode & Troiden調查同性戀者的性伴侶數目,發現當中35%少於100個;42%有100到499個;23%多於500個;甚至有一人超過一萬個。[6]這種特別的另類生活,即使只佔男同性戀者人口的一部分,同性撫養對下一代便可以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再者,誠如本評論上文〈打破「沒有分別」的迷思〉所指出,過往有關同性撫養的研究,絕大多數只是涉及女同性戀者,這又真的能夠完全反映同性撫養的真實情況嗎?
註釋:
[1] 見http://www.facts4lgbt.info/b5/article_detail.php?type=database&cate=8&id=72。瀏覽日期:2014年8月7日。.
[2] Stefanowicz, Dawn, Out From Under (Enumclaw, WA : Annotation Press, 2007).
[3] 同註1。
[4] 同註1。
[5] 同註1。
[6] E. Goode & R. R. Troiden, “Correlates and accompaniments of promiscuous sex among male homosexuals,” Psychiatry, 43 (1980), pp. 51-59.
【註:原文刊於《性文化評論》第一期《拆解同性撫養的迷思》二0一四年九月號:
http://www.scs.org.hk/comment/2014/Vol1/comment1.pdf,頁15-16。】